资讯空间

信息综合

首页» 资讯空间» 信息综合

我校成功中标大兴区1200多万元大气污染防治项目,校地合作提质提速再上新台阶

发文时间:2021-09-23 撰稿人:

 

2021年9月,由我校机械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王亚飞副教授领衔的课题组中标“大兴区大气复合污染在线监测与源解析及协同溯源服务”项目,总中标成交金额1282万元。该项目主要开展以大气复合污染PM2.5和O3的在线源解析与溯源工作,为大兴区大气污染排放源的管控提供依据,并为大气污染过程“削峰”提供科技支撑,科技助力大兴蓝。该项目的顺利中标是继我校与大兴区生态环“十三五”期间围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开展全方位合作以来,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又一个里程碑式进展,标志着校地合作再上新台阶。

学校历来高度重视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除积极参加京大学联盟与大兴区的相关交流活动外自“十三五”以来,校党委还选派了多名优秀年轻教师到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为教师走出校门、了解首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机会,以机械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王亚飞博士等为代表的一批年轻教师也在此过程中得到全面培养锻炼,为深化校地合作发挥了很好的牵线搭桥和交流沟通作用。

在学校一系列鼓励校地合作政策举措的带动下,机械工程学院2017年12月与大兴区生态环境局签订政产学研协议,建立了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开展了多方面的尝试:在专业建设方面,邀请局领导和专家参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的发展研讨,为拓展专业办学视野提供外部智力和资源支撑;在学生培养方面,不仅邀请局领导和专家为本科生举办北京市环境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讲座,而且安排了5批约100多名本科生到局机关相应科室开展毕业实习,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鉴于研合作能够为教师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和旺盛的生机活力,环境工程系相关教师以大兴区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切入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技术服务合作。

为了更好摸清大兴区的污染源底数,辅助大兴区打好污染攻坚战,2018年1月由环境工程系梁存珍副教授牵头联合朱玲教授、韩严和教授、桑义敏副教授、王楠楠博士等人积极承接了大兴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科技支撑工作。该工作覆盖了大兴区所有22个乡镇街道、统计分析了固定源、集中源、农业源等全区的污染源排放单位。在长达3年的实施过程中虽小有波折,但仍于2020年底圆满完成了对大兴区科技支撑工作任务,助力大兴区污染源普查工作在北京市名列前茅。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为保证大兴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2018年5月由环境工程系韩严和教授牵头,会同桑义敏副教授、王建宏高级实验师承接了大兴区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报表的技术审查工作。经过团队认真负责的技术审查,大兴区迄今所有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无差件!在大兴区安定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中,在保质保量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路径,为其顺利获批建设做出了贡献。目前,该技术服务工作已持续开展3年,在大兴区“三区门户”功能建设过程中,争取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争优创先,助力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实现“优”的突破。为了解决大兴区基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缺“腿”的问题,2020年8月由王亚飞副教授牵头,会同相关教师承接了大兴区重点镇街空气污染科技支撑服务工作,围绕22镇街68个监测点位周边3公里范围梳理了大气排放清单和实工作,并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指导镇街,实现了2021年1-6月,各镇街粗颗粒在北京市后30排名指标同比下降72%以上,有效改善了各镇街的空气质量。

展望未来,随着北京地区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等工作也将进入深水区,大兴区生态环境局将与学校签署共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与污染防治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大兴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精细化防治工作。据悉,“十四五”开局以来,我校各院(部)在“扎根大兴 深耕亦庄”方面继续迈出稳健步伐。5月23日,安全工程学院和大兴区应急管理局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共建“安全与应急产学研合作基地”,目前正在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运行局洽谈“十四五合作方案;8月12日,人文社科学院承担的《北京市大兴区“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通过区政府审议,“十四五”期间还可在大兴区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峰碳中和、能源发展规划等方面发挥智库咨询作用;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宇波教授领衔的跨学科专业研究团队“氢能研究中心”在大兴区经济和信息化局协助下,已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运营团队多轮次交流将深度参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建设发展工作,助力大兴区早日形成氢能产业发展生态

 

1632275015(1)

 

(科学技术处,机械工程学院)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