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作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0月18日晚7点,清源书院人文素养大讲堂第三十三讲开讲,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人文特聘教授、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常森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题为“屈原是楚文化的代表吗”的精彩讲座,对我们熟悉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思想进行了全新的讲解。讲座由清源书院院长杨荣祥教授主持,200余名师生在致远讲堂认真聆听了常教授的讲座。
讲座中常森教授从楚地的神话讲起,将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等与《诗》《书》等传世文献以及出土文献对读,以此来观察屈原思想,并重新审视屈原思想与楚文化以及中原周文化、儒家学术之间的关系。
常森教授认为,把屈原视为楚文化的代表是对屈原的最大误解。实际上,第一,屈原是原始神话——巫术传统的超越者;第二,屈原扬弃的不仅仅是楚国的传统:屈原一方面否定了作为原始文化尤其是楚文化核心的神话-巫术信仰,剔除了其中对神的“相信的活动”,一方面又将其中的神鬼异物熔铸成了艺术表达的“有意味的形式”。依据“在楚言楚”的观念来诠释屈原,遮蔽了他与中原文化(尤其是周文化、儒家学术等)的深刻联系,出土简帛古书可以帮助我们揭破历史的真相。
常森教授是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人文特聘教授、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韩)东国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筹)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楚辞学、诗经学、诸子学、简帛文献与先秦学术思想史、文学历史与文学史书写。已出版论著有《出土文献〈诗论〉〈五行〉与先秦学术思想史的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简帛〈诗论〉〈五行〉疏证》(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屈原及楚辞学论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屈原及其诗歌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等。
同学们在常教授讲座的启发下积极思考并踊跃提问:如果说屈原对神话进行了一定的质疑,那为何他还在其作品中引用大量神话?屈原是否是因为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作《离骚》?古代不同的神话传说间存在一定的冲突,是否由此启发了屈原对神话的思考?《离骚》为何会成为文学经典?常教授对这些问题一一作了精彩解答。在云班课APP上,同学们也对讲座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讨论。
作者:张曼迪、杜冰心 / 编辑:王莉鑫 审核:李林琳 来源:人文社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