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实验室安全/ 安全培训

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实验室安全培训资料

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实验室安全培训资料


  一 为什要开展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试

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通知》,对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提出要求。《通知》强调,要建立教学实验室的安全准入制度,对进入实验室的师生必须进行安全技能和操作规范培训,未经相关安全教育并取得合格成绩者不得进入教学实验室。

高校教学实验室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支撑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场所,覆盖学科范围广,参与学生人数多,实验教学任务量大,仪器设备和材料种类多,潜在安全隐患与风险复杂。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安全稳定

加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增强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始终坚持把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作为高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底线,不折不扣予以执行

为保证实验室人员、设备、技术以及实验室周边的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实验室人员安全教育、实验室易燃易爆物品管理、生物制品安全管理和实验室安全防范预案制定,杜绝实验室安全隐患或减轻安全事故造成的危害,如设备损坏或被盗、工作人员急慢性中毒或生物感染、技术或信息被窃等安全事故,甚至实验室火灾或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

在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通常个人不安全行为和失误导致的事故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必须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每个人都是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





新材料与化工学院针对进入实验室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工作人员定期开展实验室安全知识考试,考试成绩80分以上合格,考试合格方能继续开展实验,不合格者需自学后继续参加考试,直至考试合格为止。

学院定期开展危险化学品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

  二 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23年最新修订)所称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这里介绍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基础知识。

(一) 可燃性物质

1 强氧化性物质

强氧化性物质包括氯酸盐、高氯酸盐、无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化物、硝酸盐和高锰酸盐。此类物质可因加热、撞击发生燃烧甚至爆炸,故在存放或实验时,应远离烟火和热源,要保存在阴凉的地方,并避免撞击。例如:由于工作人员不慎,将氯酸钾跌落在地面上,收拾不净,当踩踏后燃烧。因此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若与还原性物质或有机物质混合,即会发生氧化放热而引起燃烧。例如:用浓的过氧化氢制备氧气时,当加入二氧化锰后,立即剧烈反应,往往易使反应器皿破裂,溶液外流而引起燃烧。

(2)氯酸盐类物质与强酸作用、易产生二氧化氯(C102),而高锰酸钾与强酸作用、产生臭氧(03),有时也会发生爆炸。

(3)过氧化物与水作用产生氧气(02),与酸作用又会产生过氧化氢( H2O2),并放出热量,有时同样会引起燃烧。例如:过氧化氢浓的溶液在密封贮存的过程中发生分解,瓶内压力增大,将瓶塞顶飞或将玻璃瓶爆裂,溶液溢出而发生燃烧。

(4)碱金属的过氧化物,均能与水发生反应。因此,必须注意碱金属的过氧化物的防潮存放,否则同样会发生危险。

(5)有机过氧化物,在化学反应中,能作为副产物生成,并且在有机物的存放过程中,同样也会生成。例如:用以塑料等有机物制作的药匙去取用二乙酰过氧化物,由于有机物与二乙酰过氧化物发生反应,引起燃烧。

(6)凡是有爆炸危险时,必须配戴防护镜或防护面具。

(7)由此类物质引起的燃烧,一般可使用水来扑灭。但是由碱金属或过氧化物引起的燃烧,不能用水来扑灭,要用干燥的沙子进行扑灭。

有机过氧化物不得与无机氧化剂共储混运;亚硝酸盐类、亚氯酸盐类、次亚氯酸盐类均不得与其他氧化剂混储混运;过氧化物则应专库存放,专车运输。

氧化钠、氧化钾等氧化物失火时,绝对不可使用酸碱、泡沫、二氧化碳等灭火剂。

2 强酸性物质

强酸性物质包括HN03(发烟硝酸、浓硝酸)H2S04(无水硫酸、发烟硫酸、浓硫酸)HS03C1(氯磺酸)Cr03(铬酐)等。此类物质与有机物或还原性物质混合,即会发生作用而放热,有时会燃烧。因此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l)强酸性物质若与有机物或还原性等物质混合,往往会发热而燃烧。例如:热的浓硝酸不慎沾到棉制衣物上而引起燃烧;将渗透浓硫酸的破布和沾有废油的破布丢弃在一起而发生燃烧。因此注意不要用破裂的容器盛载,要把它保存于阴凉的地方。

(2)在加热铬酐时,如果加热温度超过铬酐的熔点,Cr03即分解放出氧气而燃烧。

(3)当酸类物质洒出时,要用碳酸氢钠或纯碱将其覆盖,然后用大量水冲洗。

(4)加热此类物质时,要戴好防护镜、防护手套。例如:装有热的浓硫酸的熔点测定管发生破裂,浓硫酸沾到手上而烧伤。

(5)对于强酸性物质引起的火灾,可用大量的水来进行灭火。

3 低温易燃性物质

低温易燃性物质包括黄磷、金属粉末等。此类物质着火点较低,一旦受热就会着火。存放时,一定要远离火源或热源。因此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这类物质应保存在阴凉、干燥的地方。例如:硫黄粉末吸潮会发热,从而引起燃烧。

(2)当其与氧化性物质混合时,即会着火。例如:白磷(黄磷)在空气中就能燃烧。化学实验制备白磷小颗粒的方法是将熔融的白磷倒入水中制成小颗粒。但是一旦烧杯倾斜,白磷洒在实验台面上,又没有引起注意时,当水蒸发后,小颗粒白磷就会在台面上燃烧,还可引起衣服着火,致使烧伤。故要将它保存在水中,并避免阳光直射。

(3)金属粉末若在空气中加热会剧烈燃烧;与酸、碱物质作用时产生氢气,而氢气有着火的危险。

(4)大批量处理时,一定要戴防护镜(或面具)和防护手套。

(5)发生火灾时,一般用水灭火较好,也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但是大量金属粉末引起着火时,使用沙子,不能用水。例如:铝粉着火时,若用水灭火,火势反而会燃烧得更加猛烈。

4 自燃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包括有机金属化合物MR(R=烷基或丙烯基,M=LiNaKRbSeBGaPAsSbBiAgZn)及还原性金属催化剂(PtPdNiCu-Cr)等。这类物质一旦接触空气就会着火,例如:在滤纸上洗涤还原性镍催化剂,其后将滤纸丢入垃圾箱中而引起着火。因此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初次使用这类物质时,必须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指导下使用。

(2)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溶剂里的稀释过程中,若其溶剂飞溅出来,就会着火。例如:在通风橱中,用LiAIH4进行还原反应时,向放有LiAIH4的烧瓶中加入乙醚时发生着火。

(3)有机金属化合物一定要密封保管,并且不要将可燃性物质放置于附近。例如:将装有经溶剂稀释后的三乙基铝的瓶子放入纸箱内搬运的过程中,瓶子破裂,发生泄漏而引起着火。

(4)处理毒性较大的自燃性物质时,一定要戴防毒面具和胶皮手套,不可直接用手拿。

(5)自燃性物质引起的火灾,常用沙子或干粉灭火器进行扑灭。但数量很少时,可以用大量喷水法灭火。

黄磷在储运时应始终浸没在水中。而忌水的三乙基铝等必须包装严密,不得受潮。

5 禁水性物质

禁水性物质包括:NaKCaC2(碳化钙)Ca3P2(磷化钙)Ca0(生石灰)NaNH2(氨基钠)LiAIH(氢化铝锂)等。这类物质遇水会剧烈反应,有时还由于产生的气体而发生爆炸。因此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l)金属钠或钾等物质与水反应,会放出氢气而引起燃烧或爆炸。因此,要把金属钠、钾切成小块,置于液体石蜡或煤油中密封保存。要分解金属钠时,可把它放入乙醇中使之反应,但要注意防止产生的氢气着火。分解金属钾时,则在氮气保护下,按同样的操作进行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碎屑也应贮存于液体石蜡或煤油中。例如:金属钠、钾的碎屑,因操作人员的不注意,不及时回收处理,遇水或潮湿的东西,发生反应,引起燃烧。

(2)碳化钙与水反应产生乙炔,会引起着火、爆炸。例如:在实验室制备乙炔气体时,集气瓶收集的乙炔气体不纯,往往会发生爆炸。

(3)金属钠或钾等物质与卤化物反应,会发生爆炸。

(4)磷化钙与水反应放出磷化氢(PH3为剧毒性气体),由于伴随着放出自燃性的P2H4,从而导致燃烧或爆炸。

(5)金属氢化物与水(或水蒸气)作用也会燃烧。若把它丢弃时,可将其分次少量地投入乙酸乙酯中(不可进行相反的操作)。

(6)生石灰与水作用虽不能着火,但能产生大量的热,往往使其他物质着火。

(7)在使用这类物质时,要戴胶皮手套或用镊子操作,不宜用手直接去拿。

(8)由这类物质引起火灾时,只可用干燥的沙子、食盐或纯碱来覆盖。千万不可用水或潮湿的物体、二氧化碳灭火器来进行扑灭。

(二) 易燃性物质

易燃性物质的危险性,大致可根据其燃点加以判断。燃点越低,危险性就越大。但是,即使燃点较高的物质,当加热或到其燃点以上的温度时,也是危险的。因此,必须加以注意。

所谓燃点,即在液面上,液体的蒸气与空气混合,构成能着火的蒸气浓度时的最低温度,称为该液体物质的燃点。而所谓着火点(着火温度),系可燃物在空气中加热而能自行着火的最低温度。物质的燃点或着火点,在相同的测定条件下,其所测得的结果产生微小的偏差,故很难说是物质的固有常数,但是,两者均为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

1 特别易燃性物质

在20℃时为液体,20-40℃能成为液体的物质,以及着火温度在100℃以下,或者燃点在-20℃以下和沸点在40℃以下的物质均属于特别易燃性物质。包括乙醚、二硫化碳、乙醛、戊烷、异戊烷、氧化丙烯、二乙烯醚、羰基镍、烷基铝等。这类物质着火温度及燃点都极低,因而很易着火。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l)使用该类物质时,必须熄灭附近的火源。例如:乙醚从贮存瓶中渗出后,由远离两米以外的火源引燃着火。实验员洗涤剩有少量乙醚的烧瓶时,突然由燃气热水器的火焰引燃着火。

(2)因为沸点低,爆炸浓度范围较宽,因此,要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以免其蒸气滞留在使用场所。例如:在焚烧二硫化碳废液时,在点火的瞬间,产生爆炸性的火焰飞散而使操作者烧伤(焚烧这类物质时,应在开阔的地方,于远处将燃着的木片投向废液处即可)。

(3)由这类物质引起火灾时,应用二氧化碳和干粉灭火器扑灭。但其周围的可燃物着火时,则用水扑灭较好。这类物质一旦燃烧,爆炸范围很宽,由此引起的火灾很难扑灭。对此应有充足的思想准备。

(4)对于有毒的物质,要戴防毒面具和胶皮手套加以处理。

(5)装有乙醚溶液的烧瓶切勿存放在民用冰箱中。例如:由冰箱内电器开关产生的电火花引起乙醚蒸气的燃烧爆炸,使得冰箱门体被炸飞。

2 高度易燃性物质

在室温下易燃性高的物质,燃点约在20℃以下。包括:石油醚、汽油、轻质汽油、挥发油、己烷、庚烷、辛烷、戊烯、邻二甲苯、醇类(甲基-戊基)、二甲醚、二氧杂环己烷、乙缩醛、丙酮、甲乙酮、三聚乙醛、甲酸醋类(甲基-戊基)、乙酸酯类(甲基-戊基)、乙腈( CH3CN)、吡啶、氯苯等第1类石油产品。

高度易燃性物质虽不像特别易燃性物质那样易燃,但它的易燃性仍很高。由电开关或静电产生火花、炽热物体及烟头残火等,都会引起着火燃烧。因而,注意不要把它靠近火源,或用明火直接加热。例如:把沾有废汽油的东西投入火中焚烧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猛烈火焰而被烧伤。

3 中等易燃性物质

加热时易燃性高的物质,燃点大约在20-70℃。包括:煤油、轻油、松节油、樟脑油、二甲苯、苯乙烯、烯丙醇、环己醇、2-乙氧基乙醇、苯甲醛、甲酸、乙酸等第2类石油产品。还包括:重油、杂酚油、锭子油、透平油、变压器油、l234-四氢化萘、乙二醇、二醇、乙酰乙酸乙酯、乙醇胺、硝基苯、苯胺、邻甲苯胺等第3类石油产品。

加热中等易燃性物质时容易着火。用敞口容器将其加热时,必须注意防止蒸气滞留不散。类似的还有,在将残留有机溶剂的容器进行玻璃加工时,引起着火爆炸而受伤。

4 低易燃性物质

高温加热时,由于分解出气体而着火的物质,燃点在70℃以上。包括:齿轮油、马达油之类重质润滑油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之类增塑剂等第4类石油产品。还有亚麻仁油、豆油、椰子油、沙丁鱼油、鲸鱼油、蚕蛹油等动植物类产品。

高温加热低易燃性物质时分解放出的气体,容易引起着火,并且,如果混入水及类似杂物,立即产生暴沸,致使引起热溶液飞溅而着火。例如:蒸馏甲苯的过程中,忘记加入沸石,发生暴沸而引起着火。

易燃性物质还需注意:

(1)物质的蒸气密度大的,其蒸气容易滞留。因此,必须保持使用地点通风良好。例如:用丙酮洗涤烧瓶,然后置于干燥箱中进行干燥时,残留的丙酮气化而引起爆炸,导致干燥箱的门体被炸坏飞至远处。

(2)闪点(flash point)高的物质,一旦着火,因其溶液温度很高,一般难以扑灭。

(3)给易燃性物质加热或处理量较大时,工作人员仍然要戴上防护面具及棉纱手套。例如:将经过加热的溶液,置于分液漏斗中,用二甲苯进行萃取,当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时,喷出的二甲苯会引起着火。

(4)要研究易燃性物质的灭火技术。例如:着火的油浴使用覆盖四氯化碳进行灭火时,结果四氯化碳在油中沸腾,致使着火的油飞溅反而使火势扩大。赤磷冒烟,应立即将冒烟的赤磷抢救出仓库,用黄沙、干粉等扑灭因赤磷从冒烟到起火燃烧有一段时间,可以来得及抢救但散装硫磺冒烟则应及时用水扑救。镁、铝等金属粉末燃烧,只能用干砂、干粉灭火严禁用水、酸碱灭火剂、泡沫灭火剂以及二氧化碳。

(三) 爆炸性物质

1 爆炸性物质

爆炸有两种情况:一是物理爆炸,如蒸气锅炉爆炸。二是化学爆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燃性气体或固体小颗粒与空气混合,达到其爆炸界限浓度时燃烧而发生爆炸,另一类则是易于分解的物质,由于加热或撞击,发生突然分解气化而爆炸。

爆炸性物质分为三类。

(1)可燃性气体

爆炸界限的浓度:下限为10%以下,或者上下限之差在20%以上的气体。

这类物质化学元素组成特点如下:

CH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如:氢气、甲烷、乙烷、丙烷、丁烷、乙烯、丙烯、丁烯、乙炔、环丙烷、丁二烯等。

CH、O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如:一氧化碳、甲醚、环氧乙烷、氧化丙烯、乙醛、丙烯醛等。

CHN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如:甲胺、二甲胺、三甲胺、乙胺、氰化氢、丙烯腈等。

CHX(卤素)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如:氯甲烷、氯乙烷、氯乙烯、溴甲烷等。

CH、S元素组成的可燃性气体。如:硫化氢、二硫化碳等。

这类物质在常温下为气体,最常见的是遇明火而燃烧。因此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a使用可燃性气体时,要打开窗户,保持使用地点通风良好。填充此类气体的高压筒形钢瓶,要放在室外通风良好的地方。保存时,要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

b 如果漏出可燃性气体并滞留不散,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即会着火爆炸。

c 乙炔和环氧乙烷,由于会发生分解爆炸,因此,不可将其加热或对其进行撞击。例如:搬运装有乙炔钢瓶时,不慎跌落而发生爆炸。

d此类物质着火,可采用通常的方法进行灭火。但是,泄漏量较大时,如果情况允许,可关掉气源,扑灭火焰,并打开窗户,立即离开现场;如果情况紧急,则要立刻离开现场。

(2)分解爆炸性物质

由于加热或撞击而引起着火、爆炸的可燃性物质。

这类物质包括硝酸酯化合物、硝基化合物、硝胺化合物、硝酸铵盐、亚硝基化合物、雷酸盐、重氮盐、重氮亚胺化合物、重氮含氧化合物、重氮酸酐化物、重氮氰化物、重氮硫化物、重氮硫醚化合物、叠氮酸、金属叠氮化合物、卤素叠氮化合物、有机叠氮化合物、有机酸叠氮化合物、卤化氮、硫化氮、金属氮化物、金属亚胺化合物、金属氨基化物、烷基氢过氧化物、二丙基过氧化物、有机过氧酸、酯的过氧化物、二酰基过氧化物、臭氧化物、卤素氧化物、高氯酸铵盐、高氯酸酯化合物、烷基氯酸化合物、氯酸铵盐、亚氯酸酯化合物、亚氯酸盐。

此类化合物常因烟火、撞击或摩擦等作用而引起爆炸。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其危险程度。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a由于这类物质往往作为各类反应的副产物生成,所以实验时,会产生意外的爆炸事故。根据需要,应该准备好防护镜、耐热防护衣或防护面具、防护手套等。例如:四氢呋喃纯化蒸馏时,使用剩有残液的同一烧瓶蒸馏数次,即发生爆炸,即因生成过氧化物的缘故。

b这类物质一旦接触酸、碱、金属及还原性等物质时会发生爆炸,因此,不可随便将其混合。

c产物中残存原料中的分解爆炸性杂质会发生爆炸。例如:用陈旧的乙醚进行萃取,将萃取液蒸去乙醚而得到的萃取物质,放在干燥箱里烘干时发生爆炸。

d实验室做硝化反应需特别小心。例如:在蒸馏硝化反应物的过程中,当蒸至剩下很少残液时,突然发生爆炸,因在残液中,有多硝基化合物存在,故不能将其过分蒸馏出来

e实验室中使用过氧化氢应特别小心。例如:当拔出30%浓度的过氧化氢试剂瓶的塞子时,发生爆炸;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加入二氧化锰时,发生剧烈地反应,致使烧瓶破裂。

(3)爆炸品

爆炸品是将分解爆炸性物质,经适当调配而制成的成品,是以产生爆炸作用为目的的物质。包括:

a火药:黑色火药、无烟火药、推进火药(以高氯酸盐及氧化铅等为主要药剂)。

b炸药:雷汞、叠氮化铅、硝铵炸药、氯酸钾炸药、高氯酸铵炸药、硝化甘油、乙二醇二硝酸酯、黄色炸药、液态氰炸药、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类炸药。

c起爆器材:雷管、实弹、空弹、信管、引爆线、导火线、信号管、焰火。

2 粉尘爆炸

粉尘爆炸的破坏性极大。

(1)几个概念

粉尘

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粒径小于75μm的固体悬浮物。

GB/T15604-2008《粉尘防爆术语》:细微的固体颗粒可分为呼吸性粉尘/漂尘/降尘/可见粉尘/显微粉尘等

特点:能在空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可以沉降

可燃性粉尘

可与助燃气体发生氧化反应而燃烧的粉尘。

NFPA:直径小于420微米,在分散状态下点火会引起火灾或爆炸的细微颗粒物。

如:农业(淀粉、面粉、饲料、粮食)

化学(塑料、香料、硫、橡胶、染料、杀虫剂 橡胶、化肥)

医药食品工业(药品、糖)

金属加工(铝、镁、锌等)

煤、木材、烟草、造纸、纸浆、家具等

像水泥、泥沙、飞灰等是不可燃粉尘。

粉尘云

悬浮在助燃气体中的高浓度可燃粉尘与助燃气体的混合物。

粉尘爆炸
火焰在粉尘云中传播,引起压力、温度明显跃升的现象。

一次爆炸与二次爆炸、多次爆炸

一次爆炸:也叫初始爆炸,由初始点火源引起的爆炸。

二次爆炸:第一次爆炸气浪把沉积在设备或地面上的粉尘吹扬起来,在第一次爆炸的余火引燃下引起第二次爆炸。二次爆炸时,粉尘浓度一般比一次爆炸时高得多,故二次爆炸威力比第一次要大得多。

多次爆炸:随着爆炸引起极大的震动,沉积在不同部位的粉尘扬起,形成多个粉尘云,从而产生连环爆炸!

(2)粉尘爆炸的五个要素

粉尘云着火时,顷刻间完成燃烧过程,释放大量热能,形成爆燃,使燃烧气体温度骤然升高,体积剧烈膨胀,形成很高膨胀压力,一旦空间受限,发生爆炸!五个要素:

可燃性粉尘一定浓度或数量

氧气一定的氧含量是粉尘燃烧的基础。

点火源达到MIE(10-50mJ),能使局部粉尘云的温度发生突变形成火焰的高温热源。

点火源能量:自燃、轴承过热<<>100J;静电<<>10mJ;摩擦火花<<>10J;火焰、热表面<<>10,000J

根据产生能量的方式的不同,点火源可分成八类:

a明火焰 (动火、吸烟、气焊割等)

b高温物体 (过热马达、电烙铁、白炽灯、汽车排气管、烟囱火星、焊割作业金属熔渣、暖气片等过热表面)

c电气火花 (接线盒、开关、控制箱漏电、短路、接触不良、继电器接点等)

d撞击与摩擦(使用铁制工具、运输工具撞刮、润滑不良轴承、氧化剂撞击)

e绝热压缩

f光线照射与聚焦(雷闪电、光线聚焦)

g化学反应放(氧化燃烧、自燃)

h静电放电(电晕放电、静电积累、火花放电)

扩散粉尘必须处于悬浮状态,即粉尘云状态。这样可以增加气固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度。最小浓度(MEC),低于MEC,粉尘粒子间距过大,火焰难以传播。

如玉米及淀粉45g/m3 、沙糖19g/m3

受限空间粉尘云要处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压力和温度才能急剧升高,继而发生爆炸。

(3)粉尘爆炸的破坏性

①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粉尘爆炸涉及的范围很广,煤炭、化工、医药加工、木材加工、粮食和饲料加工等部门都时有发生。粉尘爆炸尤其是系统爆炸,造成了损失严重。

②容易产生二次爆炸、多次连环爆炸

③能产生有毒气体

一种是一氧化碳;另一种是爆炸物(如塑料)自身分解的毒性气体。毒气的产生往往造成爆炸过后的大量人畜中毒伤亡,必须充分重视。

(4)易爆炸粉尘

一般比较容易发生爆炸事故的粉尘包括:铝粉、锌粉、镁粉、铝材加工研磨粉、铁粉;各种塑料粉末;有机合成药品的中间体;小麦粉、糖、木屑、染料、胶木灰、奶粉、茶叶粉末;烟草粉末、煤尘、植物纤维尘等

特点:活泼金属有较强的还原剂H、C、N、S等元素存在

当它们与氧化物共存时,便发生分解,由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释放出大量的燃烧热。

燃烧热越大的物质越容易爆炸:如煤尘、碳、硫磺等。

氧化速度快的物质容易爆炸:如镁粉、铝粉、染料等。

容易带电的粉尘也很容易引起爆炸:如合成树脂粉末、纤维类粉尘、淀粉等。

通常不易引起爆炸的粉尘有土、砂、氧化铁、研磨材料、水泥、石英粉尘以及类似于燃烧后的飞灰等。这类物质的粉尘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不易燃烧。

(5)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

自身因素

化学性质:主要指燃烧热和燃烧速度

物理性质:

粒子越细越容易爆炸、爆炸强度越高;

粉尘浓度越高爆炸压力越高,但达到一定高度后有下降趋势。

粉尘点火温度:点火温度越低,越容易爆炸

外部因素

粉尘分散情况:分散度越高,爆炸强度越高

点火源强度:点火能量越高,越容易爆炸

最小点火温度如玉米及淀粉 470

沙糖 410

氧含量:必须达到最低氧含量

粉尘云的温度:越高越易爆炸

湍流情况:湍流越严重,爆炸范围越大

空气湿度:越低,爆炸强度越高

(6)易发生粉尘爆炸的生产工艺

粉碎过程

由于机械力的作用会扬起大量粉尘,设备内悬浮的粉尘往往处于爆炸浓度范围之内。且各种力的作用更容易产生摩擦、撞击火花,静电等点火源,导致粉尘爆炸的发生。

气固分离过程

在风力作用下,分离器内的粉尘均处于悬浮状态,此时,如存在足够能量的点火源,爆炸事故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干式除尘过程

除尘前粉尘是处于悬浮状态的,粘附在滤材上的粉尘在清灰状态下也处于悬浮状态,若恰好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将发生粉尘爆炸事故。

干燥过程

使用喷雾、气流或沸腾干燥器干燥颗粒状物料或粉料时,设备内形成的可燃粉尘-空气混合物的爆炸事故在生产实践中时有发生。

输送过程

气力输送过程中,工业粉尘处于蓬松的悬浮状态,已具备粉尘爆炸的主要条件,只要有合适的点火源则极其危险,并且输送管线与分离和除尘设备相连,极易引起二次爆炸,造成更大的伤亡和损失。

清扫、吹扫过程

生产过程中粉尘难免要从设备中逸出,这些粉尘堆积在厂房及设备表面,若不及时清除,在达到一定浓度并且飞扬起来之后,很容易造成爆炸事故,并且在清扫过程中,也极易粉尘飞扬,形成悬浮爆炸条件。

(7)预防技术措施

消除火源

可靠接地使用粉尘防爆电器火花探测与熄灭消除明火防止局部过热不用金属敲击、防止产生火花

消除燃料

保持工作间的整洁、正确清扫设备表面清洁注意天花板上的粉尘

消除氧化剂

内部空气惰化用惰性气体如N2、C02等替代氧气

通常适用于筒仓,但对于旋风分离器、干燥器、粉尘收集器等设备不适合。

粉尘爆炸保护措施

a泄爆

定义:存在于围包体内的粉尘云发生爆炸时,在爆炸压力尚未达到围包体的极限强度之前,爆炸产物通过泄压膜泄除,使围包体不致被破坏的控爆技术。

目的:通过设置泄爆装置,降低爆炸损失。

要考虑的因素:卸放到墙外,爆炸后火焰的影响,反作用力采取措施免受雪灾、雨水影响

b抑爆

义:爆炸初始阶段,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扑灭火焰,抑制爆炸发展的技术。

目的:通过设置抑爆装置,提前探测,灭火、抑制爆炸

要考虑的因素:早期探测觉察到爆炸启动发射筒把灭火剂喷进容器抑制爆炸和隔离燃烧的物料设备停车

c隔爆

定义:爆炸发生后,通过物理化学作用扑灭火焰,阻止爆炸传播的技术。

目的:防止火焰通过管道传播。

d提高设备耐压能力

制造高强度的设备来承受Pmax,结构上要遵循压力容器标准。

因为这样会造成成本过高,所以不是很实际。

e多种保护方案组合应用

泄爆、隔爆、抑爆相互组合。

(四)易燃易爆性化学品

1 易燃易爆性化学品的特性

易燃易爆化学品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因作用下,如空气中的氧或氧化剂、水、加热、火花、火焰、冲击、摩擦、撞击、静电等,发生剧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形成燃烧或爆炸。例如,易燃气体的充装容器为压力容器,受热、撞击或剧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

易燃易爆化学品具有一定毒性,或在燃烧、爆炸过程中产生有毒气体,通过呼吸道、食道、皮肤或眼睛等进入人体,引起中毒。例如,过氧化环己酮、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乙酰等有机过氧化物易对眼睛造成毒害,即使与眼睛只有短暂接触,也会对角膜造成严重损伤。

有些易燃气体、氧化剂等具有腐蚀性,如硫化氢、氨、三氟化氮等,能腐蚀仪器设备和人体皮肤、黏膜,严重时可导致设备裂缝、漏气和皮肤烧伤。有些易燃液体具有麻醉性,长时间吸入会使人失去知觉,深度或长时间麻醉可导致死亡。易燃气体和易燃液体容易扩散,一旦燃烧或爆炸,会造成火焰蔓延、扩大火灾的危险。

2 易燃易爆化学品储存的管理

(1)易爆化学品必须严格分类、隔离储存在安全的专用场所或设备中,并由专人保管。强氧化性物质不能和可燃性物质储存在一起,并避免接近热源和阳光直射,杜绝火种。

(2)易燃化学品应严格按照各自的储存和使用规则,单独储存于阴凉通风并远离火种的特定场所。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之间均不得同储。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与具有较强氧化性的强酸性腐蚀性化学品,如溴、硝酸、硫酸和过氧化氢等不得同储;与盐酸、甲酸、醋酸等其他酸性腐蚀性化学品和碱性腐蚀性化学品应隔离储存。易燃气体与氧化性(助燃)气体混合,遇着火源易着火甚至爆炸,应隔离储存;氧气瓶及氧气空瓶与油脂及含油物质、易燃化学品不得同储和配装。易燃液体原则上应单独储存;若条件有限,不得不与其他危险品同储时,应遵守相关规定。某些易燃固体,如金属氨基化合物类、金属粉末、磷的化合物类等,与其他易燃固体的灭火方法和储存保养措施不同,不得同储;樟脑、萘、赛璐珞制品等易燃固体挥发出来的蒸气和空气可形成爆炸性的混合气体,遇着火源容易引起燃烧爆炸,应专库储存。遇湿易燃物品之间,如活泼金属及其氢化物可同储;电石受潮后产生大量乙炔气,其包装易爆破,应单独储存;磷化钙、硫化钠、硅化镁等受潮后能产生大量易燃的毒气和易自燃的毒气,亦应单独储存。氧化剂与松软的粉状物不得同储。

(3)几种常见易燃易爆化学品的储存方法

乙酰氯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并与氧化剂、醇类等分开存放。储存处采用防爆照明和通风设施,并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设备和工具。密封包装,防止受潮。不宜久存,以免变质。

钾、钠储存于载有液体石蜡的密封玻璃瓶内,再把玻璃瓶置于金属容器内,并保持干燥。储存过久的钾和钠,尤其是钾,会被氧化物覆盖。若发现表面变黄,可能生成了过氧化物或超氧化物。超氧化物若受摩擦或震荡,会发生爆炸,不宜再用;亦不可用刀将之切成小块,以免发生爆炸。

铝粉、镁粉保持干燥,并与强氧化剂隔离。

黄磷(白磷)浸没于载有水的密封容器内,与空气、氧化剂隔离。

硫磺包装密封,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地方,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

碳化钙储存于密封的容器内,切勿受潮。

3 易燃易爆化学品使用的管理

1)易燃化学品的使用

使用易燃化学品时,实验室应保持良好通风,并远离火源和热源,绝对禁止使用明火,也不能直接用加热器或水浴加热。使用时应轻拿轻放,防止相互碰撞或损坏容器,造成泄漏。操作人员应穿戴好必要的防护用具,最好戴上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

储存易燃气体的钢瓶,严禁超量灌装;搬运时应小心谨慎,阀门必须拧紧,不得撞击或横卧滚动;使用前应检查附件是否完好、封闭是否紧密、有无漏气现象、是否超过使用期限等。

应经常检查易燃气体的管道、接头、开关及器具是否有泄漏,一旦发现泄漏,应立即停止使用,撤离人员,并迅速打开门窗或抽风机。检查和维修泄漏处时,应先开窗通风,使室内换入新鲜空气,再用肥皂水或洗涤剂涂于接头处或可疑处,也可用气敏测漏仪等设备进行检查,严禁用火试漏。在易燃气体未完全排除前,不能点火,也不能接通电源。

临时现停止易燃气体供应时,应立即关闭一切器具上的开关、分阀或总阀,以防恢复供气时,室内充满易燃气体,发生严重危险。

下班或人员离开使用易燃气体的实验室前,应注意检查使用过的器具等是否完全关闭或熄灭。室内无人时,禁止使用易燃气体。

使用易挥发的易燃液体时,应防止其蒸气逸散,实验装置应严密,不能漏气。

使用遇湿易燃物品时,应避免与水直接接触或吸潮。

使用自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氯化物时,应严格控制周围环境的温度,一般不要超过30℃,最好在20℃以下。

2)易爆化学品的使用

实验前,应尽可能弄清楚各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混合物的成分、纯度,设备的材料结构,以及实验的温度、压力等,以做好预防措施。

实验时,应使用能预防爆炸或减少爆炸危害后果的仪器和设备,如器壁坚固的容器、压力调节阀或安全阀、安全罩(套)等;若仪器由几个部分组成,则应在连接处加装保险器,或用液封的方法将几个器皿组成的系统分隔为各个部分;切忌使用带磨口塞的磨口仪器。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取用能保证实验结果的精确性或可靠性的最小用量进行实验。

使用时应轻拿轻放,并远离其他发热体、明火、火花等;绝对禁止用火直接加热;切忌以脸面正对危险体,必要时应戴上防爆面具。

加热干燥易爆化学品时,应特别注意加热的均匀性和消除局部自燃的可能性;绝对禁止关闭烘箱门;若有条件,最好在情性气体保护下干燥,或用真空、干燥剂等干燥。

将气体充装入预先加热的仪器内时,应先用氮或二氧化碳排除原来的气体,以防意外;液体和固体试剂均不能任意混合研磨。

实验后,剩余的含易爆化学品的废液、废渣,应经过处理,确认安全后才能投入废物缸内。废物缸应及时处理,不能放置过久。

(五)易制爆化学品

易制爆是指化学品可以作为原料或辅料而制成爆炸品的性质。易制爆化学品通常包括:强氧化剂,可/易燃物,强还原剂,部分有机物。其本身不属于爆炸品,但可以用于制造爆炸物品或经过简单还原即可制造爆炸物品。《易制爆化学品名录》在列包括9大类74种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常见的有硝酸、硝酸银、高锰酸钾、过氧化氢、高氯酸等。易制爆化学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高氯酸、高氯酸盐及氯酸盐,如:高氯酸(含酸50%-72%),氯酸钾,氯酸钠,高氯酸钾,高氯酸锂,高氯酸铵,高氯酸钠;
硝酸及硝酸盐类,如:硝酸(含硝酸≥70%),硝酸钾,硝酸钡,硝酸锶,硝酸钠,硝酸银,硝酸铅,硝酸镍,硝酸镁,硝酸钙,硝酸锌,硝酸铯;
硝基类化合物,如:硝基甲烷,硝基乙烷,硝化纤维素,硝基萘类化合物,硝基苯类化合物,硝基苯酚(邻、间、对)类化合物,硝基苯胺类化合物,2,4-二硝基甲苯,2,6-二硝基甲苯,二硝基(苯) 酚(干的或含水<15%),二硝基(苯) 酚碱金属盐(干的或含水<15%),二硝基间苯二酚(干的或含水<15%);
过氧化物与超氧化物,如:过氧化氢溶液,过氧乙酸,过氧化钾,过氧化钠,过氧化锂,过氧化钙,过氧化镁,过氧化锌,过氧化钡,过氧化锶,过氧化氢尿素,过氧化二异丙苯(工业纯),超氧化钾,超氧化钠;
燃料还原剂类,如:环六亚甲基四胺(乌洛托品),甲胺(无水),乙二胺,硫磺,铝粉(未涂层的),金属锂,金属钠,金属钾,金属锆粉(干燥的),锑粉,镁粉(发火的),镁合金粉,锌粉或锌尘(发火的),硅铝粉,硼氢化钠,硼氢化锂,硼氢化钾;
其他,如:苦氨酸钠(含水≥20%),高锰酸钠,高锰酸钾。

各种化学品的特性参见前面内容。

易制爆化学品日常实验室使用时会制作成各种溶剂,需使用安全瓶盖密封保管,以免造成意外。易制爆化学品必须储存在专用柜中,贮存地点设立明显的易制爆化学品标志。必须分类分项存放,不得超量储存;遇火易燃易爆的易制爆化学品不得露天、潮湿、漏雨和低洼容易积水的地方存放。化学性质相互抵触或防护、灭火方法不同的易制爆化学品需分开存放。易制爆化学品实行“双人双锁”的管理制度。建立专门台账,账目清楚,账物相符。定期盘点库存,发现丢失被盗应立即向所在地方公安机关报告。加强管理严禁烟火。储存区域的电器必须是防爆电器。

(六)腐蚀性化学品

1 腐蚀性化学品的特性

腐蚀性化学品是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物品造成损坏的固体或液体。通常用平均腐蚀(即材料厚度每年损失若干毫米)作为衡量腐蚀的程度。腐蚀性化学品通常与皮肤接触在4h内出现可见坏死现象,或温度在55℃时,对20号钢表面的平均腐蚀率超过6.25 mm/年。

腐蚀性化学品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三类。①酸性腐蚀性化学品:危险性较大,能使动物和人皮肤受腐蚀,其中强酸可使皮肤立即出现坏死现象;此外也能腐蚀金属。②碱性腐蚀性化学品:危险性也较大,其中强碱易起皂化作用,故易腐蚀皮肤,可使动物和人的皮肤很快出现可见坏死现象。如氢氧化钠(钾)、烷基醇钠、二乙醇胺、水合肼等。③其他腐蚀性化学品:如次氯酸钠溶液、甲醛溶液、苯酚钠、二氯乙醛等。

腐蚀性化学品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遇水反应性等危险性。①强烈的腐蚀性:腐蚀性化学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和很多金属、有机化合物、动植物机体、纤维制品等发生化学反应。若接触人体,可使人体细胞受到破坏,使部分组织灼伤坏死,较难治愈;若人体吸入其挥发出的蒸气或飞扬到空气中的粉尘,可使呼吸道黏膜损伤,引起咳嗽、呕吐、头痛等症状;还可夺取布匹、木材、纸张、皮革等有机物的水分,破坏其组织,并使其炭化;也可使金属、实验室的水泥地面等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使其损坏。②毒性:多数腐蚀性化学品,如氢氟酸、发烟硫酸、溴素、五溴化磷等,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的还是剧毒品。③易燃性:许多有机腐蚀性化学品,如甲醛、冰醋酸、苯酚、苯甲酰氯、丙烯酸等,具有易燃性,遇明火易燃烧;部分无机酸性腐蚀性化学品,如浓硝酸、浓硫酸、高氯酸、溴素等具有氧化性,遇有机可燃化合物,如食糖、稻草、木屑、纱布、松节油等,易发生氧化反应,发热而引起燃烧,甚至爆炸。④遇水反应性:有些腐蚀性化学品,如氯磺酸、氧化钙等,遇湿或遇水可反应,放出大量热或有毒、有腐蚀性的气体。

2 腐蚀性化学品储存的管理

有机腐蚀品储存要远离火种、热源及氧化剂、易燃物品、遇湿易燃物品。漂白粉、次氯酸钠溶液应避免阳光的照射。碱类应与酸类分开储存。氧化性酸应远离易燃物品。

腐蚀性化学品应储存于阴凉、通风、干燥处,并远离火源和易被腐蚀的物质,例如:漂白粉、次氯酸钠溶液应避免阳光直射;受冻易结冰的冰醋酸、低温易聚合变质的甲醛等应储存于冬暖夏凉的地方;有机腐蚀性化学品严禁接触明火或氧化剂;酸性腐蚀性化学品应远离氰化物、氧化物和遇湿易燃物质;具氧化性的腐蚀性化学品不得与可燃物和还原剂同柜储存。

腐蚀性化学品的容器应密封良好且放置安全,且必须采用耐腐蚀的材料制作,例如:盐酸应用耐酸陶罐;硝酸应用铝制容器;磷酸、冰醋酸、氢氟酸应用塑料容器;酸液不能用铁质容器;浓碱液不能用玻璃器皿。

产生腐蚀性挥发气体的实验室,应有良好的局部通风或全室通风,并远离精密仪器设备。对散布有腐蚀性气体的实验室内的易被腐蚀器材,要设置专门防腐罩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以防止器材被腐蚀。

几种常见腐蚀性化学品的储存方法:

浓硝酸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地方,室温不宜超过30,并远离火种和热源。与还原剂、碱类、醇类、碱金属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保持容器密封。

浓硫酸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地方,并存放于低处。与碱类、碱金属、还原剂等隔离。

浓盐酸存放于低处,并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易燃物等隔离。室内空气应保持流通。

溴与还原剂、碱金属、易(可)燃物、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并远离火种和热源。把盛载溴的容器置于底部放有碱石灰的干燥器内,并保持容器密封。涉及溴的操作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用后须把剩余的溴密封在瓶中。建议购置以安瓿包装的溴,以方便储存。

甲酸与氧化剂、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并远离火种和热源。保持容器密封。

三氯化铝(无水)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相对湿度保持75%以下,并远离火种和热源。与易(可)燃物、碱类、醇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不宜久存,以免变质。

氨水置于阴凉和低处,并与卤素和酸隔离。开瓶时需特别小心。

环己胺与氧化剂、醇类等分开存放,并远离火种和热源。室内采用防爆型照明和通风设施,开关设在室外。保持容器密封。

过氧化氢置于棕色瓶内,并存放于阴凉处。纯过氧化氢较稳定,但若接触到尘埃或金属粉末,则可能会因迅速分解而发生爆炸。稀释后的过氧化氢较安全。

固体氢氧化钾(钠)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相对湿度最好低于85%,并远离火种和热源。与易(可)燃物、酸类等分开存放。密封包装,切勿受潮。

3 腐蚀性化学品使用的管理

搬运腐蚀性化学品时,应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并使用手推车,严禁肩扛、背负、撞击、拖拉、翻滚等;若药瓶较大,必须一手托住瓶底,一手拿住瓶颈。

使用腐蚀性化学品时,也应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操作时应仔细小心,轻拿轻放,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在通风柜内操作。例如:溶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发热物质时,必须在耐热容器内进行;稀释浓硫酸时,也必须在耐热容器内进行,并应在不断搅拌下,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缓地加入水中,绝对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因为浓硫酸遇水能放出大量的热,导致酸液飞溅,非常危险。若不慎将腐蚀性化学品溅到皮肤或衣服上,可用大量水冲洗。

含有腐蚀性化学品的废液,不能直接倒入下水道,应经过处理达到安全标准后才能排放。腐蚀性气体、液体流经的管道、阀门应经常检查,定期维护、维修和更换。

(七)有毒物质

实验室中,大多数化学试剂均为有毒物质。通常进行化学实验时,因为用量较少,除非严重违反使用规则,否则不会由于一般性的药品而引起中毒事故。但是,对毒性大的物质,倘若一旦用错就会发生事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因此,在经常使用的药品中,对其危险程度大的物质,必须遵照有关法令的规定进行使用。

依照其物态和致命剂量,有毒物质可分为3类,即毒气、剧毒物和毒物。这个分类是基于各自独立确定的法令而划分的,因此,有时一种物质可能会在两个分类中重复出现。

1 毒气包括以下气体:

(1)容许浓度在0.1 mg/m3(空气)以下的毒气:如氟气、光气、臭氯、砷化氢、磷化氢。

(2)容许浓度在1 mg/m3 (空气)以下的毒气:如氯气、肼、丙烯醛、溴气。

(3)容许浓度在5-10 mg/m3 (空气)以下的毒气:如氟化氢、二氧化硫、氯化氢、甲醛。

(4)容许浓度在10 mg/m3 (空气)以下的毒气:如氰化氢、硫化氢、二硫化碳。

(5)容许浓度在50 mg/m3 (空气)以下的毒气:如一氧化碳、氨、环氧乙烷、溴甲烷、二氧化氮、氯丁二烯。

(6)容许浓度在200 mg/m3(空气)以下的毒气:如氯甲烷。

当毒气中毒时,通常发生窒息性症状。一旦吸入浓度大的毒气,瞬间即失去知觉,往往不能跑离现场。毒性较大的毒气还会腐蚀皮肤和黏膜。即使是容许浓度高的毒气,也要倍加小心,绝不允许出现很微量的泄漏。因此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经常用气体检验器检测空气中毒气的浓度。

(2)处理毒气时,必须配戴防毒面具。

(3)使用或检查钢瓶气体时,必须装配合格的减压表。例如:误认为充有氯气的钢瓶已用空,便打开阀门,喷出大量氯气造成中毒。

(4)不得使用未经有关机构检验的自制压力容器做压力实验。例如:自制的容器中填充了氨气,并用帆布包裹,在搬运过程中,由于容器的焊缝破裂,冲出氨气造成冻伤,同时呼吸器官也受到损害。

(5)不得对充有气体的容器进行维修,特别是实验进行时。例如:在丙烯与氨的混合气体进行加压反应的过程中,发现阀门有少量漏气,在修理过程中,泄漏增大,以致不能进行修理并中毒。

(6)实验场所的通道畅通、房门灵活。例如:实验者闻到溶解在反应物中的氨气臭味后,逃离时被实验室地面堆放的杂物绊倒而受伤。

(7)在实验室从事该类气体实验时,如果遇到心情烦躁,头痛恶心时,应立即离开实验场所。

2 剧毒化学品

剧毒物:口服致命剂量为30mg/kg(体重)以下的物质。

剧毒化学品是指具有剧烈毒性危害的化学品,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学品及其混合物和天然毒素。通常侵入机体后短时间内即能致人、畜死或严重中毒。《剧毒化学品目录》的一部分内容:

氰类: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钙、氰化银钾、氰化汞、氢氰酸等。

碘类:碘化氰、碘化钾、碘化汞等。

有机磷类:拟谷氨酸、甲氧基苯丙醯酸酯基乙基磷、双乙基毒磷、磷灰石等。

氰类:亚硝酸氢钠、碳氰酸钠、碳氰酸钾等。

汞类:含汞液、含汞物质、沸石、重汞氰化物等。

其他剧毒化学品:三氧化二砷、硒、三氯甲烷、三氯化硫酸、砷酸-氢盐磷酸二氢钾、三氧化二磷、氟乙酸、氟乙酸甲酯、氟乙酸钠、氟乙酰胺、癸硼烷、十硼烷、二乙基汞、氟乙酸对溴苯胺、2,3,4,7,8-五氯二苯并呋喃、2-硝基-4-甲氧基苯胺、氟乙酸甲酯二甲基磷酸酯、氨基硫脲、四乙基铅、一六O五(农药)、左旋-尼古丁

无机剧毒化学品多含有氰基、汞、砷、铅、硒、重金属及其盐等;有机剧毒化学品多含有磷、汞、铅、氰基、硫、硅、卤素等官能团。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化学物质虽然具有毒性,但并不一定被列为剧毒化学品,它们可能仅在特定条件下才被认为是危险的。《剧毒化学品目录》中的化学物质可能会根据其毒性程度和管理需要定期更新。

剧毒化学品具有剧烈的毒害性,少量进入机体即可造成中毒或死亡;相当多的剧毒化学品具有隐蔽性,因其多为白色粉状、块状固体或无色液体,易与食盐、糖、面粉等混淆,不宜识别;许多剧毒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腐蚀等特性,如液氯、四氧化锇、三氟化硼等;某些剧毒化学品与其他物质混合后反应剧烈,甚至发生爆炸,如氰化物与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混合;某些剧毒化学品与其他物质作用产生剧毒气体,如氰化物与酸作用生成剧毒的氰化氢气体;磷化铝与水或水蒸气作用生成易燃、剧毒的磷化氢气体。

3 毒物

毒物:口服致命剂量为30-300mg/kg(体重)的物质。无机物类包括:亚硝酸盐类物质、过氧化氢、过氧化钠(钾)、氟硅酸、氰酸盐、硝酸、亚砷酸盐类、铀、氯化汞、铬酸盐、五氯化磷;有机物类包括:丙烯腈、丙烯醛、烷基苯胺、氧丙烷、过氧化脲、甲酸、二溴乙烷、乙腈、烯丙醇、乙苯、乙硫醇、二氯乙烷、氯甲烷。

剧毒物和毒物这类物质虽然不像毒气因为肉眼不可见而有极高的危险性,但是其蒸气或化学反应中可能产生的毒气,也不得大意。因此在使用时应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l)因为有毒物质能以蒸气或微粒状态从呼吸道吸入或以水溶液状态从消化道进入人体,当操作人员直接接触这类物质时,还可从皮肤或黏膜等部位被吸收。因此,使用有毒物质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准备好或戴上防毒面具及橡皮手套,有时要穿防护衣。

(2)毒物、剧毒物要装入密封容器,贴好标签,放在专用的药品柜内保管,并做好出纳登记。万一被盗窃时,必须立刻报告。

(3)一般毒性物质也有较大的毒性,要加以注意。在使用腐蚀性物质后,要严格实行漱口、洗脸的措施。

(4)特别有害的物质,有的会造成累积毒性。长时间连续使用时,必须十分注意,必要的话做定期体检。

(八)易制毒化学品

易制毒化学品是指国家规定管制的可用于制造毒品的前体、原料和化学助剂等物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易制毒化学品就没有毒品。严格管理好易制毒化学品,使其不致流入不法分子手中,实际上就等于控制了毒品生产的阀门。

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1-苯基-2-丙酮2.3,4-亚甲基二氧苯基-2-丙酮胡椒醛黄樟素黄樟油异黄樟素N-乙酰邻氨基苯酸邻氨基苯甲酸麦角酸*麦角胺*麦角新碱*麻黄素、伪麻黄素、消旋麻黄素、去甲麻黄素、甲基麻黄素、麻黄浸膏、麻黄浸膏粉等麻黄素类物质*羟亚酸

  第二类苯乙酸醋酸酐三氯甲烷乙醚哌啶

  第三类甲苯丙酮甲基乙基酮高锰酸钾硫酸盐酸

说明:

  第一类、第二类所列物质可能存在的盐类,也纳入管制。

带有*标记的品种为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第一类中的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包括原料药及其单方制剂。

)气体钢瓶

《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对气体钢瓶的安全使用进行了详细介绍,下面介绍几种较危险的气体钢瓶:

①乙炔 乙炔极易燃烧且容易爆炸,当有7%-13%乙炔空气混合气或含有30%乙炔的乙炔氧气混合气最易发生爆炸。乙炔和氯、次氯酸盐等化合物也会发生燃烧和爆炸。存放乙炔气瓶的地方,要求通风良好。使用时应装上回闪阻止器,还要注意防止气体回缩。如发现乙炔气瓶有发热现象,说明乙炔已发生分解,应立即关闭气阀,并用水冷却瓶体,同时最好将气瓶移至远离人员的安全处加以妥善处理。发生乙炔燃烧时,绝对禁用四氯化碳灭火。

②氢气 氢气密度小易泄漏,扩散速度很快,易和其他气体混合。氢气与空气混合气的爆炸极限是空气:氢为18.3%:59.0%(体积含量比),此时,极易引起自燃自爆,燃烧速度约为2.7m/s。氢气应单独存放,最好放置在室外专用的小屋内,以确保安全。严禁放在实验室内,严禁烟火,同时应拧紧气瓶开关阀。

③氧气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除了稀有气体、活性小的金属元素如金、铂、银之外,大部分的元素都能与氧气反应,氧气也是强烈的助燃烧气体,在高温下,纯氧十分活泼,温度不变而压力增加时,可以和油类发生急剧的化学反应并引起发热自燃,产生强烈爆炸。

氧气瓶一定要防止与油类接触,并绝对禁止让其他可燃性气体混入氧气瓶。禁止用(或误用)曾充装过其他可燃性气体的气瓶来充灌氧气。禁止将氧气瓶放于有阳光曝晒的地方。

④氧化亚氮(笑气) 氧化亚氮具有麻醉兴奋作用,受热时可分解成为氧和氮的混合物;若遇可燃性气体即可与此混合物中的氧产生燃烧。

笑气是助燃性气体,所以要远离油等可燃物,远离热源和火种。在室温,一氧化氮对钢、铝、铜等一般金属不腐蚀,但是在加热时可以氧化这些金属。漏气时可导入苛性纳和消石灰的混合液中或把容器放入通风橱内。

(十)生物制品类化学品

生物安全管理的三大要素分别是硬件、软件和人。硬件是指设施设备,软件是指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人是指受严格训练的人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方针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基本承诺:①承诺持续改进;②承诺遵守实验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③承诺预防实验室事故,保护实验人员安全健康。

实验室安全标识应清楚地告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以及实验操作的安全要求。安全标识需要在实验室相关区域张贴。

生物学实验过程及实验材料直接影响人体健康与环境安全,现代生物学实验不可避免地要接触细菌、病毒及其产物、微生物及其培养基、动物尸体及器官、基因工程样本等生物类型材料。在生物实验中,对实验室和实验样本的不科学管理将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污染室内室外环境,给工作人员以及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强化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实验材料管理规定,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对预防和控制实验室生物安全危害十分必要。

感染性材料是指那些已知或有理由认为含有病原体的材料。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对实验室感染性实验材料进行管理,应按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文件的要求,不断完善实验室感染性相关实验材料的管理,维护正常的实验工作秩序,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避免或减少实验室内感染或潜在感染性生物因子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环境和公众造成危害。生物实验室的感染性材料包括病原微生物及其衍生物(核酸、蛋白质、毒素)、血清、细胞株等具感染性、且对环境与生物有危害的材料。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实验室感染性材料的采集、接收、运输、使用及相关废弃物的管理,保障人员健康和公众卫生。

感染性材料的采集管理

实验室样品的采集不当,会带来使相关人员感染的危险,因此要求所有操作均要戴手套。必须选用专门的采集容器,如真空采血管、咽拭子保存管等来采集相应的感染性样本,不得使用不规范的容器。每份感染性样本至少必须标注采集时间、类型、ID号等信息。必须在专门的采集地点,由专人负责采集样本。

感染性样本的运输管理

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并由具有资质的人员专程护送,且运送样品必须做好详细记录。特珠情况下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以用特快专递邮寄样品,但必须按三层包装,将样品管包扎好,严禁使用玻璃容器。容器或者包装材料应当印有生物危险标识。

感染性材料的接收管理

在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应的设备和条件下的实验室内,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进行感染性材料的接收工作。对高致病或可疑高致病原微生物的接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核对样品与送检单,检查样品管有无破损和溢漏。如果发现溢漏,应立即将尚存留的样品移出,对样品管和盛器消毒,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和上一级实验室技术人员。对包装完好的感染性材料应核实数量、编号,对相关信息资料进行登记,并进行必要的标记,送检和接收双方人员签字确认。

包装破损和泄漏的感染性材料,应视为感染性废弃物,按“实验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置要求”进行处置,并对受污环境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建议使用次氯酸盐和高级别的消毒剂来清除污染。一般情况可使用新鲜配制的含有效氯0.1%的次氯酸盐溶液,处理溢出的血液时,有效氯浓度应达到0.5%。戊二醛可以用于清除表面污染。

感染性材料的使用管理

使用感染性材料时须在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中进行。

在使用感染性材料时应按上岗证的项目范围进行实验活动,使用高致病性可疑感染性样本按其特殊规定进行。例如,血清的分离应当小心吸取,而不能倾倒,避免或尽量减少喷溅和气溶肢的产生。

使用感染性材料时,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或生物安全事故,应按“实验室感染应急预案”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使用后,对于剩余的感染性材料需要归还的,应按要求归还,并由使用者和保藏者双方签名;对于不需要归还的,应视为感染性废物,按“实验室废弃物管理规定和处置要求”进行处置。

感染性材料的保存

实验室应专人负责感染性材料的保存,双人双锁,并建立所保存的感染性材料名录清单,确保感染性材料安全,保管人员变动时,必须严格办理交接手续。

感染性材料应有严格的登记,包括进购日期,使用、销毁情况,销毁人、方法、数量等。感染性材料保存的范围及向外单位转移时,应按相关卫生部门规定执行。

十一常用危险化学品使用安全

1.使用前,应尽可能弄清楚各种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混合物的成份、纯度,设备的材料结构,以及使用时的温度压力等,以做好预防措施。

2.使用时,应使用能预防爆炸或减少爆炸危害后的仪器和设备。

3.取用试剂时,应轻拿轻放,并远离其他发热体、明火、火花等;绝对禁止用火直接加热;切忌以脸面正对危险体。

4.使用易燃化学品时,应保持良好通风,并远离火种和热源,绝对禁止使用明火,也不能直接使用加热器或水浴加热。

5.操作人员应穿戴好必要的防护用具,最好戴上防护手套和防护眼镜。

6.应经常检查易燃气体的管道、接头、开关及器具是否有泄漏,一旦发现泄漏,应立即停止使用,撤离人员、并迅速打开门窗或抽风机。

7.下班或人员离开使用易燃气体的实验室前,应注意检查使用过的器具等是否完全关闭或熄灭

8.使用易挥发的易燃液体时,应防止其蒸气逸散,实验装置应严密,不能漏气。

9.使用遇湿易燃物品时,应避免与水直接接触或吸潮。

10.使用自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时,应严格控制周围环境的温度,一般不要超过30℃,最好在20℃以下。

11.使用腐蚀性化学品时,也应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操作时应仔细小心,轻拿轻放,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在通风柜内操作。

12.尽量以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高毒物质进行实验,改良实验方案及技术。

13.保持通风是减少有毒化学品危害的重要措施。

14.剧毒化学品应由专人负责,禁止无关人员接触,并在实验中严加管理,严防丢失,实验完毕后,剩余药品必须全部交回,登记入账,不得保留,试验完成后,应把桌面、地面清洁干净。

15.使用易制毒化学品进行实验时,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操作,并填写易制毒化学品使用记录。

16.实验完毕后的废弃危险化学品,应储存于专门的容器内,并贴上标签,标明品名、残余量、危险性等,暂时储存在实验室安全可靠的地方,专人保管,定期由专门机构或人员进行集中销毁。

17.使用挥发性有机溶剂、有害气体、强酸、强碱、腐蚀性、有毒化学品时,需在通风厨中进行操作,并禁止用嘴、鼻直接接触化学试剂。在实验室进行危险性试验,应避免独自一人,必须两人以上在场方可,且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18.各实验室应对过期危险化学品、无使用价值的自配化学品以及缺少安全标签、不清楚主要成分的危险化学品及时、全面清理

(十二)常用危险化学品的设施设备要求

1.有可燃气体产生的实验室不应设吊顶。

2.实验工作区和办公休息区应隔开设置。

3.实验室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且采用平开门,不应采用推拉门、卷帘门。

4.实验室建筑设施及其他有关安全、防护、疏散的要求应符合JGJ 91GB 50016的规定。

5.危险化学品储存柜设置应避免阳光直晒及靠近暖气等热源,保持通风良好,不宜贴邻实验台设置,也不应放置于地下室。

6.在使用气体的实验室,应设通风机,宜配备氧气含量测报仪。

7.在可能散发可燃气体、可燃蒸气的实验室,应配备防爆型电气设备,并应设可燃气体测报仪,且与风机联锁。

8.实验区内禁止设置氢气、乙炔、环氧乙烷气瓶,必须设置时,应设置在专用防爆柜中,并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检测报警器,其排风管应使用不燃材料。气瓶柜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9.使用或产生惰性气体的实验室,应设置氧含量浓度检测报警器,并与风机联锁。

10.使用气体应配置气瓶柜或气瓶防倒链、防倒栏栅等设备。宜将气瓶设置在实验室外避雨通风的安全区域,同时使用后的残气(或尾气)应通过管路引至室外安全区域排放。

11.使用强酸、强碱、有化学品烧伤危险或有液体毒害危险的实验室应安装淋洗器,在实验台附近应安装洗眼器,其有效半径不大于15米。淋洗器和洗眼器旁边应有检查表,各实验室应指定专人每周至少检查一次。

12.应根据GB17914GB17915GB17916中规定的易燃易爆性化学品、腐蚀性化学品和毒害性化学品的灭火方法,针对实验室使用的化学品的危险性质,在明显和便于取用的位置定位设置以下消防器材:

a) 灭火器;

b) 灭火毯;

c) 砂箱;

d) 消防铲;

e) 其他必要消防器材。

13.实验室用灭火器的类型和数量的配置应符合GB 50140的规定。

14.应在实验室内方便取用的地点设置急救箱或急救包,配备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参照GBZ1 的要求确定。

15.应为作业人员配备符合GB/T 29510规定的个体防护装备。

(十三)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储存要求

1.储存条件和方法

a) 需要低温储存的易燃易爆化学品应存放在专用防爆型冰箱内。

b) 腐蚀性化学品宜单独放在耐腐蚀材料制成的储存柜或容器中。

c) 爆炸性化学品和剧毒化学品应分别单独存放在专用储存柜中。

d) 其他危险化学品应储存在专用的通风型储存柜内。

e) 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可参照GB 15603执行。易燃易爆化学品、腐蚀性化学品、毒害性化学品的储存方法可分别参照GB 17914GB 17915GB 17916执行。

严禁互为禁忌的危险化学品混存混放。储存柜内禁止存放杂物

液体化学试剂应放置在防遗撒托盘上。

危险化学品储存柜禁止放置于办公室、通道和露天存放。

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储存柜应有导出静电的接地装置并可靠接地。

f) 气瓶应按GB16163TSG R0006中气体特性进行分类,并分区存放,对可燃性、氧化性的气体应分室存放。气瓶存放时应牢固地直立,并固定,盖上瓶帽,套好防震圈。空瓶与重瓶应分区存放,并有分区标志。

g) 危险化学品包装不应泄漏、生锈和损坏,封口应严密,摆放要做到安全、牢固、整齐、合理。不应使用通常用于贮存饮料及生活用品的容器盛放危险化学品。

2.储存限量

a) 每间实验室内存放的除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外的危险化学品总量不应超过100L100kg,其中易燃易爆性化学品的存放总量不应超过50L50kg,且单一包装容器不应大于20L20kg

b) 每间实验室内存放的氧气和可燃气体不宜超过一瓶或两天的用量。其他气瓶的存放,应控制在最小需求量。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

(一)安全源于设计,安全是设计和规划出来的,安全投入是潜在的效益。必须摒弃重科研轻安全的思想。

各实验室开展新实验(科研实验、教学实验、本科毕设、urt等)均需事先提交《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实验项目安全风险评估表》,详细写明危险源清单、风险分析和防护、应急措施,并落实保障措施。

例如:实验室有易燃、有毒气体钢瓶或实验过程中产生易燃、有毒气体,应安装气体泄漏报警器及联锁通风系统。如发生气体泄漏,应立即开窗通风、开启通风橱,同时上报学院,电话通知气瓶防爆柜管理人员到现场指导查找泄漏源等。若是易燃气体泄漏,应注意,此时不能启动电源、不能开灯(屋顶灯和通风柜灯等),以免开灯出现电火花,发生危险。若是有毒气体泄漏,容易引起人身伤害事故,现场处理人员必须带上防毒面具,防止中毒。

针对易燃和有毒气体,各实验室应准备如下应急物资:

a 灭火器材:干粉灭火器、灭火毯、灭火砂等;

b 应急处置工具,包括铁扳手、易燃气体必须使用铜质扳手(铁扳手易碰撞出火星导致危险)、易燃气体试漏液(肥皂水)等;

c 含硫化氢液体处理用碱液,等。

d 气瓶泄漏堵漏材料:生料带、宽胶带等;

e 实验室应根据存放的或产生的易燃或有毒气体配备个体防护用品:活性炭口罩、防毒面具

f 扩音器(疏散广播用)、警戒带、急救药箱等。

实验室使用人员对应急处置方法应做到烂记于心,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针对本实验涉及的易燃气体、有毒气体的不同性质有重点、有层次的对各实验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易燃气体、有毒气体的性质,并了解易燃气体、有毒气体泄漏时的正确处理办法。同时,实验室负责人应定期对易燃易爆、有毒气体进行统计、检查, 对气体报警装置、通风柜等安全设施进行维护检测,保证正常有效消除隐患,做好检查记录。

针对发生的报警情况,学院决定是否向学校保卫处报告或组织其他相关实验室人员疏散。易燃气体泄漏容易发生爆炸,应根据泄漏量通知相邻实验室关闭电源或不启动电源等,以免引起电打火,引起危险。有毒气体泄漏容易引起人身伤害事故,应根据泄漏量通知相邻实验室人员做好疏散和个体防护。

(二实验室着装的规定

进入实验室,必须按规定穿戴工作服、长裤和不露脚面的鞋,不得穿拖鞋、凉鞋、短裤等并将长发及松散衣服妥善固定。实验中,严禁戴隐形眼镜,以防止化学药剂溅入眼镜而腐蚀眼睛。进行危害物质、挥发性有机溶剂、特定化学试剂、边缘尖锐的物体(如碎玻璃、木材、金属碎片等)、过热或过冷的物质等操作时,必须穿戴防护用具,如防护口罩、防护手套、防护眼镜等。

处理危险物品,如腐蚀性化学品、灼热的物件等,应佩戴合适的防护手套,有需要时也应穿上防护衣服。

防护手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a 防热手套:具有隔热效果,主要用于高温环境下防止手部烫伤,如从烘箱或者马弗炉中取出灼热的药品,从电炉上取下加热的溶液等。防热手套的材质一般有厚皮革、特殊合成涂层、绒布等。

b低温防护手套:主要用于低温环境下防止手部冻伤,如接触液氮、干冰等制冷剂或冷冻药品。

c化学防护手套:主要用于处理危险化学品或手部可能接触到危险化学品的情况。常见的种类有天然橡胶手套,氯丁橡胶手套、聚氯乙烯(PVC)手套、聚乙烯醇(PVA)手套、腈类手套等。其中天然橡胶手套为实验室常用种类。

d一次性手套:主要用于对手部伤害风险较低,而对手指触感要求较高的实验操作。

佩戴防护手套时应注意:佩戴前应仔细检查所用手套,尤其是指缝处,确保质量完好、未老化、无破损;佩戴过程中若需接触日常用品,如电话、门把手、笔等,应脱下防护手套,以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扩散。

防护衣服可防止躯体、皮肤受到各种伤害,同时保护日常着装不受污染。主要分为普通防护服和专门防护服。普通防护服俗称实验服、白大褂,一般为长袖、过膝,多以棉或麻作材料,颜色多为白色。专门防护服主要用于一些对身体伤害较大的危险性实验操作,如进行X射线相关操作,应穿铅制的X射线防护服。

防护眼镜主要用于防御毒害性气体、飞溅的刺激性或腐蚀性液体、颗粒物、碎屑等对眼部的损伤或冲击。可选用普通的平光镜片,镜框应有遮盖,以防溶液溅入。实验中涉及挥发性化学品加热,处理酸、碱和其他腐蚀性化学品,在加压情况下使用玻璃仪器,进行可能会导致眼睛受伤的实验时,应佩戴防护眼镜。对某些易溅、易爆等极易伤害眼部的高危险性实验操作,如处理大量高浓度的酸、碱或腐蚀性化学品,操作中可能产生剧烈或放热的反应,以及开放受压的容器等,一般的防护眼镜防护能力不够,应采取佩戴防护面罩、在实验装置与操作者之间安装透明的防护板等更安全的防护措施。

实验室应配备急救药箱,可对常见实验室化学安全事故进行简单的应急处理。急救药箱内一般常备有急救药品和医疗器具,主要包括:

消毒剂 消毒酒精、碘酒(碘酊)等。

烫伤药 烫伤膏、解毒烧伤软膏、凡士林、甘油等。

创伤药 红汞药水、龙胆紫药水、消炎粉、止血粉等。

化学灼伤药 5%碳酸氢钠溶液、1%硼酸溶液、2%醋酸溶液、5%硫酸铜溶液、医用过氧化氢、三氯化铁的酒精溶液、高锰酸钾晶体等。

治疗用品 创口贴、医用橡皮膏、医用绷带、消毒棉球、纱布、医用镊子、医用剪刀等。

(三实验室饮食的有关规定

严禁在实验室吃食物、吃口香糖喝水。使用化学试剂后需先洗净双手才能进餐。食品禁止储存在放有化学试剂的冰箱或储藏柜。

研究生工作室不得使用电磁炉、电热杯、微波炉

(四实验室设备与用电的有关规定

实验室不准乱拉乱接电线,大功率实验设备用电必须使用专线,必须使用符合国标的插板并有效固定

实验室不得使用明火取暖、不得使用加湿器

手上有水或潮湿时,请勿接触电器。

进行加热、加压、蒸馏等用火、用电操作时,操作人员不得随意离开,若因故暂时离开,必须委托他人照看或关闭电源。

机械设备应装有防护设备或防护罩。

(五实验室环境卫生的有关规定

实验室应定时清扫,保持整洁。

垃圾应及时倾倒于指定位置,不得随意倾倒和堆积,尤其是有毒或易燃垃圾,应特别处理,以防止火灾或危害人体健康。

油类或化学品溢出地面或工作台时,应立即擦拭和冲洗干净。

实验室应保持所有走廊、楼梯通行无阻。

实验楼内严禁吸烟,禁止携带火柴、打火机等。

(六实验室安全检查的有关规定

学院安全管理人员不定时检查实验室安全,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应立即整改其他问题三次提醒拒不整改后,取消实验人员进入实验室的权限,情况严重的取消实验室的使用权限。各实验人员发现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反馈给实验室负责人、学院安全管理人员或学院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实验人员有权拒绝其他人员的错误指令。

(七)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安全管理

1 化学品废弃物的收集

实验室化学废弃物是指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的各类化学废液、残渣、废旧化学试剂、废旧空瓶等。按要求将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分成以下几类:

① 有机废液:有机溶剂、有机酸、醚类、苯类、醇类、酯类、酚类、油脂类等;

② 无机废酸:实验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的酸性液体;

③ 无机废碱:实验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的碱性液体;

④ 含重金属废液:实验室中产生的含铬、铜、锌、镍等重金属的废液;

⑤ 固体废弃物:实验中产生的各种固体废渣、过期失效的固体药品、废旧固体试剂等。

实验中产生的各类废液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分别装入25L的塑料桶中(废液量少的可使用10L或5L塑料桶),废液面与桶口间距必须保留至少10厘米的空间以防溢出,并贴上相应的分类标签。

不同废液在倒进废液桶前要了解其相容性,再分门别类倒入相应的废液收集桶中,禁止将不相容的废液混装在同一废液桶内,以防因发生各种反应而造成化学伤害与危害等事故。

各实验室应备有专门的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存储场所,存放在实验室的各类废液桶应放在专门的指定位置,废液桶上必须贴上相应标签。往废液桶里倾倒废液前必须先确认是否同类物质或不会引起反应的物质后,方可倒入。

固体废弃物必须用专门的箱子装好,贴上相应标签。属生物类废弃物的(如EB胶、针头针管等利器,等),必须先进行灭菌、灭活和消毒使其达到生物学的安全要求后装入专用的塑料包装袋或利器盒中密封,再用纸箱装好,并贴上相应的标签。

各类废弃化学试剂空瓶必须整齐装好,并贴上相应的标签。试剂空瓶中不得含有固体或液体废弃物。

全院师生员工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不能随意掩埋、丢弃各类固体废弃物和倾倒各类废液。不得将各类化学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和其他非危险废弃物中。

各单位、实验室必须指定专人负责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实验室化学废液、固废、试剂空瓶等的收集、存放、处置、台帐记录等管理工作,保障安全,确保无事故发生。

产生化学废弃物的实验室,应建立环境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体系及报告机制,制定相关应急预案,消除安全隐患,防止环境污染等事故的发生。

2 常见废弃物的处理方法

化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会产生某些有毒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特别是某些剧毒物质如果直接排出就可能污染周围的环境损害人体健康。因此,对废气、废液和废渣要经过一定的处理后才能排弃。

无机有毒废气的处理

产生少量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内进行,通过排风设备将少量毒气排到室外(使其在大量空气中稀释),以免污染室内空气;产生毒气量大的实验必须备有吸收或处理装置,SO2Cl2H2SNO2等可用导管通入碱液中使其大部分被吸收一氧化碳可点燃转化成二氧化碳。

无机酸、碱类废液的处理

无机酸、碱废液通常含有HClHNO3H2SO4NaOHKOHNa2CO3,不可以排放,否则会使水中的pH值降低或升高。水的pH值小于6.0或大于9.0,水中的生物生长会受到抑制,致使水体自净化能力受到阻碍,生物物种变异及鱼类减少甚至死亡。水质的pH值过低,还会对管道设施造成腐蚀。

对于无机酸、碱类废液,当浓度较低时,可用大量水清洗,稀释至1%浓度以下后,即可直接从下水道排放。当浓度较高时,原则上将它们分别收集贮存,在确定酸、碱废液互相混合没有危险后,可将其互相混合,需分次少量将其中一种废液加入另一种废液中,使混合后溶液的pH值在6.09.0之间,然后用清水稀释,使溶液的浓度降到5%以下,达到GB8978-1996污水排放标准,这样即处理了废液,又做到了以废治废,降低了处理费用。

含氧化剂﹑还原剂废液的处理

对氧化剂﹑还原剂废液的处理常采用氧化还原法,对氧化剂﹑还原剂应分别收集,查明废液的特性,将一种废液分次少量加入另一种废液中。但一些能反应产生有毒物质的废液不能随意混合,如强氧化剂与盐酸﹑硫化物﹑易燃物,硝酸盐和硫酸,有机物和过氧化物,磷和强碱(产生PH3,亚硝酸盐和强酸(产生HNO2,KMnO4KClO3等不能与浓盐酸混合,挥发性酸和不挥发性酸等。

无机盐类废液的处理

含钡废液的处理向含钡的废液中加入硫酸镁﹑硫酸钠或稀硫酸,充分搅拌使Ba2+转化为难溶于水的BaSO4沉淀,分离沉淀,检测滤液中无Ba2+后即可排放。

含银废液的处理测定CL-浓度采用的是银量法,实验结束后,就会产生含银盐废液,这种物质任意倾倒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危害。化学实验中对含银废液的处理常使用金属离子置换法,用金属FeAg+置换为金属Ag而分离除去。

含镉废液的处理

氢氧化物沉淀法:用消石灰把镉离子转化成难溶于水的Cd(OH)2沉淀,即在镉废液中加入消石灰,调节pH值至10.6-11.2,充分搅拌后放置,分离沉淀,检测滤液中无镉离子时,将其中和后即可排放。

硫化物沉淀法:在含镉废液中加入可溶性硫化物,使Cd2+形成CdS沉淀,分离沉淀,检测滤液中无镉离子时,即可排放。

离子交换法:利用Cd2+离子比水中其它离子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有更强的结合力,优先交换。

含铬废液的处理

向含Cr(Ⅵ)废液中加入还原剂,如硫酸亚铁、亚硫酸钠、铁屑,在酸性条件下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然后加入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钠等,使三价铬形成Cr(OH)3沉淀,清液可排放,沉淀干燥后可用焙烧法处理,使其与煤渣一起焙烧,处理后可填埋。

钡盐法:向含Cr(Ⅵ)的酸性废液中加入碳酸钡或氯化钡,使Cr(Ⅵ)转变为铬酸钡沉淀而分离除去。

离子交换法:对Cr(Ⅵ)可用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处理,对Cr(Ⅲ)可用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处理,此法即使废液含铬浓度较低也很有效。

含铅废液的处理

铝盐脱铅法:在含铅废液中加入消石灰,调节pH11,使废液中铅生成Pb(OH)2沉淀,然后加入Al2(SO4)3(凝聚剂),将pH降至7-8,则Pb(OH)2Al(OH)3共沉淀,分离沉淀,检测滤液中不含铅后,排放废液。

硫化物沉淀法:在含铅废液中加入Na2S或通入H2S气体,使废液中铅生成PbS沉淀而分离除去。

含砷废液的处理

镁盐脱砷法:在含砷废液中加入镁盐(如MgCl2),调节pH9.5-10.5,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利用新生成的氢氧化镁和砷化合物的沉淀吸附作用,搅拌,放置一夜,分离沉淀,排放废液。

铁盐脱砷法:在含砷废液中加入铁盐(如FeCL3),调节pH值为8-10,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利用新生成的氢氧化铁和砷化合物的沉淀吸附作用,搅拌,放置一夜,分离沉淀,排放废液。

石灰法:在含砷的废液中加入消石灰,使其生成亚砷酸钙沉淀而分离除去。

硫化物沉淀法:在含砷的酸性废液中通入H2S气体或加入NaHS溶液使其生成As2S3沉淀,分离沉淀,排放废液。

吸附法:用活性炭、活性矾土吸附处理。

含汞废液的处理

硫化物共沉淀法:先将含汞盐的废液的pH值调至8-10,然后加入过量的Na2S,使其生成HgS沉淀,再加入FeSO4(共沉淀剂),与过量的S2-生成FeS沉淀,将悬浮在水中难以沉淀的HgS微粒吸附共沉淀然后静置、分离,再经离心、过滤,滤液的含汞量可降至0.05mg/L以下。

还原法:用铜屑、铁屑、锌粒、硼氢化钠等作还原剂,直接回收金属汞。

活性炭吸附法:先稀释废液,使Hg浓度在1ppm以下,然后加入NaCl,调节pH值至6附近,加入过量的活性炭,搅拌约2小时,过滤,保管好滤渣。

离子交换法:向含汞废液中加入NaCl,使之生成[HgCL4]2-络离子而被阴离子交换树脂所吸附。但随着汞的形态不同,有时此法效果不够理想,并且,当有机溶剂存在时,此法也不适用。

含氰化物废液的处理

化学氧化法:因氰化物及其衍生物都是剧毒,因此处理时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可利用漂白粉或次氯酸钠的氧化性将氰根离子转化为无害的气体,即先用碱溶液将溶液pH值调到大于11后,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充分搅拌,氰化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放置24h后排放。

硫酸亚铁法:在含氰化物的废液中加入硫酸亚铁溶液,CN-Fe2+形成毒性小的Fe[(CN)6]4-配离子,该离子可与Fe3+(FeSO4氧化而来)形成Fe4[Fe(CN)6]3蓝色沉淀而分离除去。

活性炭催化氧化法:在活性炭存在下将空气通入含氰化物的废液中,利用空气中的氧将氰化物氧化为氰酸盐,氰酸盐随即水解为无毒物。

含重金属离子废液的处理

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是加碱或加Na2S把重金属离子变成难溶性的氢氧化物或硫化物沉积下来,从而过滤,分离,少量残渣可埋于地下。

(5)有机废弃物的处理

含甲醇、乙醇、醋酸等可溶性溶剂废液的处理由于这些溶剂能被细菌分解,可以用大量的水稀释后排放。

含氯仿废液的处理将三氯甲烷废液依次用水、浓硫酸(三氯甲烷量的十分之一)、纯水、盐酸羟胺溶液(0.5%AR)洗涤。用蒸馏水洗涤两次,将洗好的三氯甲烷用无水氯化钙脱水,放置几天,过滤,蒸馏,蒸馏速度为每秒1-2滴,收集沸程为60-62℃的馏出液,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不可用橡胶塞)。

含四氯化碳废液的处理

向含四氯化碳的废液(含碘)中加入Na2SO3溶液,使I2转化为I-(检查:用淀粉试纸或淀粉溶液检查是否还存在I2),转移到分液漏斗中,加少量蒸馏水,振荡﹑静置﹑分液(用AgNO3溶液检查水样溶液是否有I-,若有黄色或白色沉淀,再用水洗涤CCl4溶液)。

向含四氯化碳的废液(含碘)中加入NaOH溶液,使I2转化为可溶于水的NaINaIO,再转移到分液漏斗中,加少量蒸馏水,振荡﹑静置﹑分液。

对四氯化碳废液进行水浴蒸馏,收集馏出液,密闭保存,回收利用。

含烃类及其含氧衍生物废液的处理最简单的方法是用活性碳吸附,目前,有机污染物最广泛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是生物降解法、活性污泥法等。

含酚废液的处理

低浓度含酚废液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使酚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高浓度可使用丁酸乙脂萃取,再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复萃取,调节pH后,进行重蒸馏,提纯后使用。

利用二氧化氯(ClO2,强氧化消毒剂)水溶液对酚废水进行处理,不仅方便、安全,操作也十分简单,直接将其按一定量加入酚废水中,搅拌均匀,维持一定的处理时间,即可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不存在二次污染。

(6)固体废弃物的处理

实验室中的很多固体废弃物还有再次利用的价值如废弃的导管可制成胶头滴管,底部有洞的试管和烧杯组合可作为简易的启普发生器等;很多化学实验结束后的遗留物可以成为另一些实验的原料,如硫酸铜晶体结晶水含量的测定实验中得到的硫酸铜粉末可用于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等;含重金属盐的固体残渣对水体和环境会造成污染,要处理(一般变成难溶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后集中掩埋;制取氢气没有反应完的锌粒,应清洗干净后储存起来以备再利用;实验用剩下的钠﹑钾﹑白磷等易燃物,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钠等氧化剂不可随便丢弃,应该妥善保存,防止着火事件的发生。

(7)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理

一般实验室的放射性废弃物为中低水平放射性废弃物,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收集在专门的污物桶内,桶的外部标明醒目的标志,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长短,分别采用贮存一定时间使其衰变和化学沉淀浓缩或焚烧后掩埋处理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短(如:碘131、磷32)的废弃物,用专门的容器密闭后,放置于专门的贮存室,放置十个半衰期后排放或者焚烧处理。

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较长(如:铁59、钴60)的废弃物,液体可用蒸发、离子交换、混凝剂共沉淀等方法浓缩,装入容器集中埋于放射性废物坑内。

(8)废弃物处理时的注意事项

废液的组成不同,在处理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有毒气体以及发热、爆炸等危险,因此,处理前必充分了解废液的性质,然后分别加入少量所需添加的药品,必须边观察边操作。

含有络离子、螯合物之类的物质,只加入一种消除药品,有时不能处理完全,因此,要采取适当措施,防止一部分还未处理的有害物质排出。

对于为了分解氰根而加入的次氯酸钠,以致产生游离余氯,以及用硫化物沉淀处理废液而产生水溶性硫化物的情况,其处理后的废水往往有害,因此,必须进行再处理。

对于用量较大的有机溶剂,原则上要回收利用,而将其残渣加以处理。

典型化学品事故的紧急处理

1 氯

特别警示剧毒,吸入高浓度气体可致死;包装容器受热有爆炸的危险。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本品不燃,但可助燃。一般可燃物大都能在氯气中燃烧,一般易燃气体或蒸气也都能与氯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受热后容器或储罐内压增大,泄漏物质可导致中毒。

健康危害氯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性气体,经呼吸道吸入时,与呼吸道粘膜表面水分接触,产生盐酸、次氯酸,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和新生态氧,产生局部刺激和腐蚀作用。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局限性肺泡性肺水肿、间质性肺水肿或哮喘样发作,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还会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泡性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窒息、昏迷或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眼睛接触可引起急性结膜炎,高浓度氯可造成角膜损伤。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牙龈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牙齿酸蚀症。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职业接触限值: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1。

一般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工作场所严禁吸烟。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生产、使用氯气的车间及贮氯场所应设置氯气泄漏检测报警仪,配备两套以上重型防护服。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工作场所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液氯气化器、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液位、温度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设置整流装置与氯压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 装置。氯气输入、输出管线应设置紧急切断设施。避免与易燃或可燃物、醇类、乙醚、氢接触。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吊装时,应将气瓶放置在符合安全要求的专用筐中进行吊运。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存在残留有害物时应及时处理。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给予2%至4%的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眼睛接触:立即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但周围起火时应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由于火场中可能发生容器爆破的情况,消防人员须在防爆掩蔽处操作。有氯气泄漏时,使用细水雾驱赶泄漏的气体,使其远离未受波及的区域。灭火剂:根据周围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可用干粉、二氧化碳、水(雾状水)或泡沫。

泄漏应急处置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全封闭防化服,戴橡胶手套。如果是液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 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限制性空间扩散。构筑围堤堵截液体泄漏物。喷稀碱液中和、稀释。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泄漏场所保持通风。不同泄漏情况下的具体措施:瓶阀密封填料处泄漏时,应查压紧螺帽是否松动或拧紧压紧螺帽;瓶阀出口泄漏时,应查瓶阀是否关紧或关紧瓶阀,或用铜六角螺帽封闭瓶阀口。瓶体泄漏点为孔洞时,可使用堵漏器材(如竹签、木塞、止漏器等)处理,并注意对堵漏器材紧固,防止脱落。上述处理均无效时,应迅速将泄漏气瓶浸 没于备有足够体积的烧碱或石灰水溶液吸收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并控制吸收液温度不高于45℃、pH不小于7,防止吸收液失效分解。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60m,下风向疏散白天400m、夜晚16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600m,下风向疏散白天3500m、夜晚8000m。

2 氨

特别警示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吸入可引起中毒性肺水肿。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极易燃,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引起燃烧爆炸。

活性反应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

健康危害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急性氨中毒引起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肺炎,重度中毒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高浓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和心搏停止。可致眼和皮肤灼伤。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20;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30。

一般要求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严加密闭,防止泄漏,工作场所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生产、使用氨气的车间及贮氨场所应设置氨气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应至少配备两套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长管式防毒面具、重型防护服等防护器具。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工作场所浓度超标时,操作人员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可能接触液体时,应防止冻伤。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温度计,并应装 有带压力、液位、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设置整流装置与压力机、动力电源、管线压力、通风设施或相应的吸收装置的联锁装置。重点储罐需设置紧急切断装置。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禁止使用电磁起重机和用链绳捆扎、或将瓶阀作为吊运着力点。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 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置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穿内置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的全封闭。如果是液化气体泄漏,还应注意防冻伤。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液体泄漏物。用醋酸或其它稀酸中和。也可以喷雾状水稀释、溶解,同时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如果钢瓶发生泄漏,无法封堵时可浸入水中。储罐区最好设水或稀酸喷洒设施。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2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150m,下风向疏散白天800m、夜晚2300m。

3 硫化氢

特别警示强烈的神经毒物,高浓度吸入可发生猝死,谨慎进入工业下水道(井)、 污水井、取样点、化粪池、密闭容器,下敞开式、半敞开式坑、槽、罐、沟等危险场所;极易燃气体。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活性反应与浓硝酸、发烟硝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可发生爆炸。

健康危害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物,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急性中毒:高浓度(1000mg/m3以上)吸入可发生闪电型死亡。严重中毒可留有神经、精神后遗症。急性中毒出现眼和呼吸道刺激症状,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支气管肺炎,头痛,头晕,乏力,恶心,意识障碍等。重者意识障碍程度达深昏迷或呈植物状态,出现肺水肿、多脏器衰竭。对眼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低浓度的硫化氢,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职业接触限值: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10。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泄漏应急处置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消除所有点火源(泄漏区附近禁止吸烟、消除所有明火、火花或火焰)。作业时所有设备应接地。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泄漏、未着火时应穿全封闭防化服。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1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600m,下风向疏散白天3500m、夜晚8000m。

4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发生爆炸。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不易被发现。

活性反应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健康危害为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缺氧性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呈现出麻醉作用。

操作安全(1)氢气系统运行时,不准敲击,不准带压修理和紧固,不得超压,严禁负压。制氢和充灌人员工作时,不可穿戴易产生静电的服装及带钉的鞋作业,以免产生静电和撞击起火。(2)当氢气作焊接、切割、燃料和保护气等使用时,每台(组)用氢设备的支管上应设阻火器。因生产需要,必须在现场(室内)使用氢气瓶时,其数量不得超过5瓶,并且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爆、可燃物质及氧化性气体的容器或气瓶的间距不应小于8m,与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和通风设备等吸风口的间距不应小于20m。(3)管道、阀门和水封装置冻结时,只能用热水或蒸汽加热解冻,严禁使用明火烘烤。不准在室内排放氢气。吹洗置换,应立即切断气源,进行通风,不得进行可能发生火花的一切操作。(4)使用氢气瓶时注意以下事项:必须使用专用的减压器,开启时,操作者应站在阀口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气瓶的阀门或减压器泄漏时,不得继续使用。阀门损坏时,严禁在瓶内有压力的情况下更换阀门;气瓶禁止敲击、碰撞,不得靠近热源,夏季应防止曝晒;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应留有0.5MPa的剩余压力。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氢火焰肉眼不易察觉,消防人员应佩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进入现场,注意防止外露皮肤烧伤。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泄漏应急处置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若泄漏发生在室内,宜采用吸风系统或将泄漏的钢瓶移至室外,以避免氢气四处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m。

5 一氧化碳

特别警示极易燃气体,有毒,吸入可因缺氧致死。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健康危害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剧烈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无昏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但经抢救后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出现深度昏迷或去大脑强直状态、休克、脑水肿、肺水肿、严重心肌损害、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呼吸衰竭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部分患者意识障碍恢复后,约经2-60天的“假愈期”,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慢性影响:能否造成慢性中毒,是否对心血管有影响,无定论。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20;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30。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灭火方法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泄漏应急处置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1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150m,下风向疏散白天700m、夜晚2700m。

6 甲醇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高度易燃,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和爆炸。

健康危害易经胃肠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急性中毒:表现为头痛、眩晕、乏力、嗜睡和轻度意识障碍等,重者出现昏迷和癫痫样抽搐,直至死亡。引起代谢性酸中毒。甲醇可致视神经损害,重者引起失明。慢性影响:主要为神经系统症状,有头晕、无力、眩晕、震颤性麻痹及视觉损害。皮肤反复接触甲醇溶液,可引起局部脱脂和皮炎。解毒剂:口服乙醇或静脉输乙醇、碳酸氢钠、叶酸、4-甲基吡唑。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25(皮);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50(皮)。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 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灭火方法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置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毒、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喷雾状水驱散蒸气、稀释液体泄漏物。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50m。如果为大量泄漏,在初始隔离距离的基础上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距离。

7 丙烯腈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高度易燃,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或爆炸,并放出有毒气体。

活性反应与氧化剂、强酸、强碱、胺类、溴反应剧烈。在高温下,可发生聚合放热反应。

健康危害可经呼吸道、胃肠道和完整皮肤进入体内。在体内析出氰根,抑制呼吸酶;对呼吸中枢有直接麻痹作用。重度中毒出现癫痫大发作样抽搐、昏迷、肺水肿。解毒剂: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4-二甲基氨基苯酚。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

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 度)(mg/m3):1(皮);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2(皮)。

IARC:可疑人类致癌物。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特殊防护服,在掩蔽处操作。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 保持火场容器冷却。

泄漏应急处置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毒、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喷雾状水驱散蒸气、稀释液体泄漏物。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50m。如果为大量泄漏,在初始隔离距离的基础上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距离。

8 氟化氢、氢氟酸

特别提示:有毒气体,对呼吸道黏膜及皮肤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不燃。

活性反应反应性极强,能与各种物质发生反应。腐蚀性极强。

健康危害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急性中毒可发生眼和上呼吸道刺激、支气管炎、肺炎,重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时可发生反射性窒息。 职业接触限值: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2。

操作安全(1)打开氢氟酸容器时,确定工作区通风良好且无火花或引火源存在,避免让释出的蒸气进入工作区的空气中,并有随时可以用于灭火及处理泄漏的紧急应变装置。一旦发生物品着火,应用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砂土灭火,切忌水流冲击物品。(2)生产设备的清洗污水及生产车间内部地坪的冲洗水须收入应急池,经处理合格后才可排放。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泡沫灭火。消防人员必须穿特殊防护服,在掩蔽处操作。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泄漏应急处置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酸碱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 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用农用石灰(CaO)、碎石灰石 (CaCO3)或碳酸氢钠(NaHCO3)中和。用抗溶性泡沫覆盖,减少蒸发。用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隔离与疏散距离: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5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300m,下风向疏散白天1700m、夜晚3600m。

9 氯乙烯

特别警示:确认人类致癌物;极易燃气体;火场温度下易发生危险的聚合反应。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活性反应燃烧或无抑制时可发生剧烈聚合。

健康危害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液体污染皮肤也可经皮肤吸收进入人体。可致肝血管肉瘤。急性中毒:主要为麻醉作用,严重者可发生昏迷、抽搐、呼吸循环衰竭,甚至死亡。液体可致皮肤冻伤。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肝损害、雷诺氏现象及肢端溶骨症。重度中毒可引起肝硬化。可致皮肤损害,少数人出现硬皮病样改变。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10。

IARC:确认人类致癌物。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泄漏应急处置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液化气体泄漏时穿防静电、防寒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若可能翻转容器,使之逸出气体而非液体。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m。

10 氰化氢、氢氰酸

特别警示:剧毒液体,极易燃,火场温度下易发生危险的聚合反应。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活性反应长期放置则因水分而聚合,聚合物本身有自催化作用,可引起爆炸。

健康危害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氰化氢气体,可立即因呼吸停止而死亡。非骤死者临床分为4期:前驱期有粘膜刺激、呼吸加快加深、乏力、头痛;口服有舌尖、口腔发麻等。呼吸困难期有呼吸困难、血压升高、皮肤粘膜呈鲜红色等。惊厥期出现抽搐、昏迷、呼吸衰竭。麻痹期全身肌肉松弛,呼吸心跳停止而死亡。可致眼、皮肤灼伤,吸收引起中毒。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皮炎。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职业接触限值:MAC(最高容许浓度)(mg/m3):1(皮)。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灭火方法切断泄漏源。若不能切断泄漏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专用防护服,佩戴氧气呼吸器,在安全距离以外或有防护措施处操作。 灭火剂:干粉、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用水灭火无效,但须用水保持火 场容器冷却。用雾状水驱散蒸气。

泄漏应急处置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毒、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避免水流接触泄漏物。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物或泄漏源。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可考虑引燃漏出气,以消除有毒气体的影响。当作为无水稳定的氰化氢时:小量泄漏,初始隔离60m,下风向疏散白天 200m、夜晚6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400m,下风向疏散白天1600m、夜晚4100m。 当在氰化氢含量小于45%的乙醇溶液中时:小量泄漏,初始隔离30m,下风向疏散白天100m、夜晚3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200m,下风向疏散白 天500m、夜晚1900m。

当作为稳定的氰化氢(被吸收的)时:小量泄漏,初始隔离60m,下风向疏散白天200m、夜晚600m;大量泄漏,初始隔离150m,下风向疏散白天 600m、夜晚1700m。

11 氰化钠

特别警示:剧毒固体,遇酸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不燃。

活性反应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氯酸盐反应剧烈,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遇酸会产生剧毒、易燃的氰化氢气体。在潮湿空气或二氧化碳中即缓慢发出微量氰化氢气体。

健康危害吸入、口服或经皮吸收均可引起急性中毒。氰化钠抑制呼吸酶,造成细胞内窒息。口服50-100mg即可引起猝死。解毒剂: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4-二甲基氨基苯酚。列入《剧毒化学品目录》。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勿用口对口)和胸外心脏按压术。给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或5%硫代硫酸钠溶液彻底冲洗至少20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灭火方法本品不燃,但周围起火时应切断气源。发生火灾时应尽量抢救商品,防止包装破损,引起环境污染。消防人员必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由于火场中可能发生容器爆破的情况,消防人员须在防爆掩蔽 处操作。灭火剂:根据周围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可用干粉、砂土。禁止用二氧化碳和酸碱灭火剂灭火。

泄漏应急处置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然后用塑料布覆盖,减少飞散、避免雨淋。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漏区。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固体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25m。如果为大量泄漏,则在初始隔离距离的基础上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距离。在水体中泄漏时:组织民众远离水源污染区域。

12 二硫化碳

特别警示:高度易燃,可损害神经,不得使用直流水扑救(闪点很低,用水灭火无效)。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高度易燃,蒸气能与空气形成范围广阔的爆炸性混合物,摩擦、受热、明火或接触氧化剂均易引起燃烧爆炸。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和爆炸。高速冲击、流动、激荡后可因产生静电火 花放电引起燃烧爆炸。

活性反应与铝、锌、钾、氟、氯、叠氮化物等反应剧烈,有燃烧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急性轻度中毒表现为麻醉症状,重度中毒出现中毒性脑病,甚至呼吸衰竭死亡。皮肤接触二硫化碳可引起局部红斑,甚至大疱。慢性中毒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中毒性脑病,中毒性神经病。眼底检查出现视 网膜微动脉瘤。职业接触限值:PC-TW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5 (皮)PC-STEL(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mg/m3): 10(皮)。

急救措施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泄漏应急处置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毒、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石灰粉吸收大量液体。用泡沫覆盖,减少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50m。如果为大量泄漏,在初始隔离距离的基础上加大下风向的疏散距离。

附件

高等学校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部分法律、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目录

一、部分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二、部分行政法规

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辐射防护条例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管理条例

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三、部分部门规章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放射性环境管理办法

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

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放射事故管理规定

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安全生产行政复议暂行办法

放射源编码规则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剧毒化学品购买和公路运输许可证管理办法

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法

放射源分类办法

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

射线装置分类管理办法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许可实施办法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目录(试行)

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

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管理办法

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

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环境行政处罚办法

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办法

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工伤认定办法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

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

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

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实施办法

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实施办法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办法

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管理办法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告知与警示标识管理规范

危险化学品目录

职业健康检查管理办法

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管理规定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气瓶安全监督规定

四、部分国家强制性标准

GB5172-1985 粒子加速器辐射防护规定

GB15603-1995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

GB9133-1995 放射性废物分类标准

GB16351-1996 医用γ射线远距治疗设备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16352-1996 一次性医疗用品γ射线辐射灭菌标准

GB16354-1996 使用密封放射源的放射卫生防护要求

GB16368-1996 含密封源仪表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12265.3-1997 机械安全避免人体各部位挤压的最小间距

GB50084-2001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18597-2001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GB14500-2002 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

GB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50261-2005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11806-2004 放射性物质安全运输规程

GB50140-200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4717-2005 火灾报警控制器

GB12158-2006 防止静电事故通用导则

GB14194-2006 永久气体气瓶充装规定

GB50311-2007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5085-2007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50166-200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GB12348-200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50444-2008 建筑灭火器配置验收及检查规范

GB15631-2008 特种火灾探测器

GB19489-2008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7568-2008 γ辐照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

GB4053-2009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

GB18218-2009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4075-2009 密封放射源一般要求和分级

GB13076-2009 溶解乙炔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

GB14193-2009 液化气体气瓶充装规定

GB13690-2009 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

GB15258-2009 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范

GB10252-2009 γ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规范

GB16362-2010 远距治疗患者放射防护与质量保证要求

GB17945-2010 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GB16348-2010 医用X射线诊断受检者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GB6566-2010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GB11930-2010 操作非密封源的辐射防护规定

GB14925-2010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14925-2010 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

GB26851-2011 火灾声和/或光警报器标准

GB17589-2011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质量保证检测规范

GB50346-2011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

GB16163-2012 瓶装气体分类

GB16361-2012 临床核医学的患者防护与质量控制规范

GB12268-2012 危险货物品名表

GB15383-2011 气瓶阀出气口连接型式和尺寸

GB16804-2011 气瓶警示标签

GB6944-2012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GB50034-201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17914—2013 易燃易爆性商品储藏养护技术条件

GB17915-2013 附着性商品存储养护技术条件

GB17916-2013 毒害性商品存储养护技术条件

GB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18597-2001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