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新材料与化工学院承办的2024年北京市大学生化工原理竞赛,在我校致远讲堂成功落幕。该赛事旨在推动高校一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改革和校际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和氛围。参赛对象为普通高等学校化学、化工、能源、制药、环境、材料、能化、生化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大学生。
经初赛选拔,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等14所在京高校146名同学进入决赛,经上机设计环节, 60支代表队(120人)成功晋级进入答辩环节。经过激烈的角逐,8支队伍(16人)获得个人特等奖,22支队伍(44人)获得个人一等奖,30支队伍(60人)获得个人二等奖,7支队伍(14人)获得个人三等奖。根据个人奖项情况评出团体奖,其中清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5所高校荣获团体一等奖,北京科技大学、大发dafa888手机经典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9所高校获团体二等奖。我校学生在本次竞赛中发挥出色,参赛学生共7队,全部获奖,其中1队(2人)获个人一等奖,5队(10人)获个人二等奖, 1队(2人)获个人三等奖。
(我校获奖师生合影)
决赛分上机设计与答辩两个环节。5月18日,进入决赛的73支代表队(146人),在我校清源校区综合实验楼信息工程学院机房,进行了长达8小时的决赛答题,每支队伍都提交了精心准备的竞赛报告和答辩PPT文件。阅卷教师和工作人员连夜批改试卷和统计成绩,确定了第二天参加答辩的队伍名单。5月19日上午,60支队伍分5个小组进行了现场答辩。经过近一天的紧张工作,顺利完成了答辩任务及成绩统计,最终确定各项获奖名单。此次竞赛体现了每支队伍的实力和毅力,同时也彰显了各校对于优秀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掘。
(决赛现场上机设计)
(老师们评阅会议)
(决赛现场答辩)
5月19日下午16:00,竞赛颁奖仪式在我校致远讲堂隆重举行,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刘霄处长,我校副校长陈家庆,教务处处长王腾,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史开武,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副院长何广湘、刘姗姗,以及竞赛组委会专家组成员、支持单位代表等嘉宾应邀出席。颁奖仪式由新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伍一波教授主持。
(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刘霄处长讲话)
(陈家庆副校长致辞)
(参赛学生代表清华大学郭震宇同学发言)
(清华大学余立新教授点评竞赛)
(伍一波院长主持闭幕式)
颁奖仪式上,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刘霄讲话,陈家庆副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辞,清华大学郭震宇同学作为参赛学生代表发言,竞赛组委会专家组组长、清华大学余立新教授代表竞赛专家组对竞赛情况进行了精彩点评。
(颁发个人特等奖)
(颁发个人一等奖)
(颁发个人二等奖)
(颁发团体一等奖)
(颁发团体二等奖)
(颁奖仪式全体合影)
为承办好本次竞赛,新材料与化工学院相关教师历时近两个月进行了组织和协调工作。4月18日,竞赛组专家委员会委员李翠清教授主持召开2024年北京市大学生化工原理筹备会,邀请竞赛组委会专家工作组清华大学余立新教授、北京化工大学刘伟教授、蒲源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赵之平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刘梦溪教授等出席,会上就赛程安排和方式、竞赛内容、题目形式、成绩评定、奖项设置等内容进行详细讨论,确定竞赛方案。随后,专家组成员多次开会,对决赛试题进行反复推敲和打磨,使本次竞赛质量进一步提高!
(各校初赛)
4月27日,14所高校同时进行各自的初赛考试。经过紧张的阅卷工作,我校《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团队于4月28日确定了我校参加决赛的7支代表队。与此同时,其他高校也陆续选拔组建了他们的决赛参赛代表队。
(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参赛学生)
(竞赛志愿者合影)
通过赛教融合模式,不断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以比赛推动教学、促进学习、引领改革、推动建设。北京市大学生化工原理竞赛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的30余项本科学科竞赛之一,2017年设立后一直由我们学校承办,竞赛共吸引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等14所在京高校的4800余名学生参赛,已成为备受瞩目的赛事之一,同时也成为北京市高校间技艺与才华较量的舞台,也是交流与学习的盛会。
北京科技大学的首次加入为本届竞赛注入了新活力和动力。与往届相比,本届参赛人数更多,试题更灵活,考评规则更严谨,组织任务更繁重。在学校、学院、化学工程系全体教师和志愿者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在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的大力支持,以及各兄弟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下,经过近两个月紧张而高效的工作,我们成功保障了大赛的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再一次彰显了我校举办专业赛事的卓越组织能力,并在同行中展现了我校师生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我们期待将此项赛事打造成北京市特色鲜明的品牌竞赛,为推动我校和北京市化工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供稿:化学工程系古芳娜;审核:张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