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青年国家级人才”人选郝勇研究员应邀到机械工程学院举办学术报告
2015年1月13日下午2:30,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郝勇研究员应邀到机械工程学院举行了“太阳能热发电与热化学储能”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解江陵主持,机械工程学院全体教师、化学工程学院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等80余人现场聆听了郝勇研究员的精彩报告。
郝勇研究员首先简要介绍了工程热物理研究的概况和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从世界及中国能源结构与发展趋势出发,阐述了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基于能量梯级利用原理,对中低温太阳能与化石能源互补的高效、低碳热化学发电技术进行了介绍和探讨,对高于卡诺循环效率的发电效率原理进行了分析;与太阳能热发电相配合,对通过分解甲醇、重整甲烷以及直接分解水或二氧化碳制取清洁燃料的中低温、高温太阳能高密度储能热化学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和探讨。通过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不仅可以将太阳能按需转换为热能、电能或者化学能,而且可以在三者之间灵活地相互转换,从而实现太阳能的高效、低成本利用。
郝勇研究员200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2002年和2007年分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力学工程硕士、博士学位。2012年入选中组部第二批“青年国家级人才”,回国后加入金红光院士研究团队,担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副主任,从事太阳能高温热化学及化学链燃烧方向的研究。2013年获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青年学者奖”。
郝勇研究员在美国留学期间曾参与研发、申请美国能源部等机构资助的燃料电池、太阳能制氢等清洁能源类研究项目10项,项目总金额1000万美元;在Nature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Chemistry of Materials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并在太阳能热化学储能和燃料电池方面申报4项美国专利;长期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审稿人。2012年,郝勇研究员带领的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太阳能热化学等温法,用于分解二氧化碳,其能效比分解水有显著的提高,改变了传统热化学思路,有望显著提高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换效率。这种途径所获得的一氧化碳可进一步通过水煤气反应等方式获得合成气,并以梯级利用的思路,高效转换为甲醇等液体燃料
讲座结束后,郝勇研究员针对太阳能甲烷重整制合成气发电、太阳能热化学储能、高比表面积多孔介质制备等问题与多位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会老师和研究生同学纷纷表示参加今天的学术报告受益匪浅。
会后,郝勇研究员参观了机械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与环境、化工相关的部分实验室。校党委解江陵副书记、校长助理刘录、机械工程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与郝勇研究员做了进一步的交流,希望以此次讲座为契机,畅通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的沟通渠道,建立长效联系机制,双方各自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深入交流合作,并希望分布式供能与可再生能源课题组在年轻教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我校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新闻结束===========->